北宋时用煤炼铁,里面的硫进入钢铁,让武器变脆,而铁匠们也不明白,只能把武器做宽做厚,所以比起唐代宋的武器质量是粗劣的,另外重文轻武的观念下,没人会去关心武器的制作。 科技进步为什么反而让武器变差了?北宋用煤炭炼铁,产量翻倍,但武器却越来越容易断。铁匠们摸不着头脑,只能把刀剑做得又宽又厚。更要命的是,朝廷重文轻武,根本不在乎这些”匠人小事”。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直到宋朝,煤炭才开始普遍用作冶铁燃料。这看起来是个重大技术进步,煤炭热值比木炭高,燃烧更猛烈,铁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著名的徐州私营利国监共有36冶,每冶各百余人,整个宋朝的钢铁产量比唐朝高出不少。按理说,有了更多更便宜的铁,军队装备应该更好才对。 可现实打脸打得特别响。用煤炭炼出来的铁有个致命问题——容易脆断。原因就在煤炭里含有硫元素,高温下硫跟铁结合生成硫化铁,这玩意儿会严重破坏钢铁的韧性。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硫化铁在钢铁中形成脆性相,导致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容易开裂。但北宋的铁匠哪懂这些,他们只知道用煤炭炼的铁做出来的武器总是断。 铁匠们也不是坐以待毙,他们用最朴素的方法试图解决问题。既然容易断,那就做厚一点;既然强度不够,那就做宽一点。到了宋代,刀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的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宋军使用的八种制式刀具,除了类似方天画戟的戟刀外,皆为宽刃刀。这种应对方式看似合理,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武器变得笨重了,使用起来不够灵活,战斗效率反而下降。 唐朝的环首刀又细又锋利,一把刀重量合适,砍削都很好用。到了宋朝,刀剑普遍又宽又厚,看着威风,实际上是技术倒退的表现。就像现在有人用厚钢板做菜刀,看起来结实,实际上又重又不好用。 更关键的是政策环境。太祖为北宋订定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宋太祖透过”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这种政策确实防止了军阀割据,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朝廷把大量资源投到文教事业上,科举考试、修书立传、建学校,这些都花钱如流水。武器制造呢?那是”匠人小技”,不值得重视。文官们觉得舞文弄墨才是正道,武器好坏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武将们地位低下,即使发现武器质量问题,也很难传达到决策层。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国家武装力量的核心——武将群体的萎靡、无能以及自卑。在这种环境下,谁会关心铁匠们的技术困扰?谁会投入资源研究为什么用煤炭炼铁质量会下降?没有人。 结果就是宋朝虽然钢铁产量大增,但武器质量却不如唐朝。这种矛盾反映了一个深层问题:技术进步需要配套的管理和研究,不是简单地换个燃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更要命的是,宋朝面对的敌人可不简单。宋王朝的对手都有王牌重甲部队,比如辽国的铁林军、西夏的铁鹞子、女真的铁浮屠、蒙古的重甲铁骑。人家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宋军拿着又重又脆的武器去打,能赢才怪。 这种技术问题一直拖到北宋灭亡都没解决。1127年春,金军俘宋徽、钦二帝及大批宋太宗一系的皇族北去,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军备质量差肯定是其中之一。 从这个例子能看出,技术进步不等于实际效果的提升。北宋用煤炭炼铁,产量确实上去了,但因为不懂硫元素的危害,加上政策不重视,搞得武器质量反而下降了。这告诉我们,任何技术革新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持续改进,不能半途而废。 北宋的煤炭冶铁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技术进步要配套管理跟上,政策导向要合理平衡。你觉得现在还有哪些”看似进步实则倒退”的技术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果不其然,李在明在华盛顿一句“安全靠美国,经济不再靠中国”,把韩国出口三成市场、
【67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