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场血肉与钢铁的殊死搏杀。1937年10月19日夜,赵崇德带领八路军769团3营的战士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向日军机场发起突袭。 没有重武器,他们就靠步枪、手榴弹,甚至用铁锹劈砍、用双脚猛踢。有的战士将成捆的手榴弹绑在身上,毅然爬上敌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年仅23岁的赵崇德在战斗中弹后,用尽最后力气喊道:"不要管我,去炸……"这句话成了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嘱托。 赵崇德牺牲后,战友们将他安葬在山西省代县刘家庄村滹沱河边的南山顶上。一位战友在他坟前栽下一棵松柏作为标记,从此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柏树嘴"。而这一别,就是整整83年。 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商城县伏山乡新塘湾村,赵家兄妹始终不知道五弟赵崇德的下落。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赵崇德的大哥赵开道才收到部队寄来的烈士证和一面签有"刘伯承"名字的党旗,得知弟弟早已为国捐躯。 在山西代县刘家庄,村民王伟弟一家三代人默默守护着一位八路军无名烈士的坟墓。清明添土、除夕焚香,从未间断。 王伟弟临终前叮嘱儿子:"守着这座坟,这是我们的英雄,要世代守护!"他们不知道,这座坟里长眠的,正是夜袭阳明堡的英雄营长赵崇德。 转机出现在2020年。曾在赵崇德所在部队服役的陈铁帮,和伏山乡党委书记李献林等人,开始了寻找英雄之旅。 他们在《高路入云端——陈明义将军传》和《站在世界屋脊的将军》两本书中找到了第一条线索,接着又通过"原平故事"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找到了关键人物,战斗亲历者的后人王青福和转业干部张端忠。 2020年4月8日,考察组终于来到山西代县刘家庄。王青福热泪盈眶:"80多年了,家乡人总算找来了,赵营长终于能魂归故里了"。 当工作人员缓缓取出赵崇德的遗骨时,现场一片寂静,头颅骨后脑勺上被弹片撞击留下的裂口依然清晰可见,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战斗的惨烈。 2020年6月28日凌晨4点,一辆载着赵崇德遗骨的灵车在细雨中缓缓驶入新塘湾村。家乡人听说英雄要"回家",彻夜未眠。 党员干部、赵氏宗亲、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冒雨前来迎接。黑色挽联上"抗日英雄魂归故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样在雨雾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如今在商城县,处处可见对这位英雄的纪念:城区干道命名为"赵崇德大道",烈士陵园建立了赵崇德纪念广场,故里新塘湾村竖起了抗日英雄赵崇德纪念碑。 更令人感动的是,位于陶家河南侧的商城县高中,每年都向空军院校输送不少飞行学员。从用血肉之躯炸飞机到驾驶战鹰守卫蓝天,这种传承或许就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赵崇德用生命开创的"步兵打飞机"战例,不仅是一场军事奇迹,更是一种精神象征。那种宁愿舍弃性命也要为民族寻找出路的牺牲精神,穿越八十多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新华社:《英雄归来:赵崇德烈士遗骨80多年后回归故里》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