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为什么长期黑吴京、成龙和刘德华等人?只能说这些人非蠢即坏! 最近,吴京的名字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他参与投资的电影《再见,坏蛋》上映6天就因票房惨淡撤档。 紧接着网络上就出现了大量调侃视频,有人把他早年采访片段和《战狼2》的经典台词剪在一起制作鬼畜内容,三天内播放量突破千万。 更有人嘲讽他的“爱国光环像过期罐头”,这种集中爆发的负面言论,恰好发生在九三大阅兵前夕,让人不得不怀疑这背后的动机。 其实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这种针对特定演员的抹黑早已形成规律。吴京、成龙、刘德华这三位不同时代的演员,常年处于舆论争议的中心。 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年龄跨度很大,唯一的共性是都在银幕上塑造过深入人心的爱国形象,并且在现实中始终传递正能量。 吴京的《战狼》系列让“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为时代强音;成龙从《警察故事》到《急先锋》,几十年如一日演绎着正义角色;刘德华不仅演唱爱国歌曲,更在公益事业中持续投入,这些都让他们成为公众心中的爱国符号。 抹黑者的手法其实并不高明,但总能精准戳中舆论痛点。他们擅长把艺术作品中的瑕疵无限放大,将职业问题上升到人格攻击。 就像这次《再见,坏蛋》的方言争议,本是创作层面的不足,却被扭曲成“爱国人设崩塌”的证据。 有观众正常指出影片剧情老套,这属于合理的艺术批评,但有人借此发散到“所有爱国题材都是圈钱”,这种偷换概念的操作,本质上是想否定整个正能量创作领域。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抹黑行为的时间节点。每逢重要纪念日或国家重大活动前,类似的负面言论就会集中出现。 2025年九三大阅兵前夕吴京被黑不是偶然,回顾过往,2019年国庆档、2021年建党百年庆典期间,都发生过针对爱国演员的舆论攻击。 这种规律性的操作,显然不是自发形成的网络现象。就像民进党当局在阅兵前阻挠台湾人士参与纪念活动,试图割裂民族记忆一样,网络上的抹黑者也在试图消解公众的爱国热情,两者虽然领域不同,目的却有着相似之处。 成龙近年来多次遭遇“诈捐”“移民”等谣言攻击,每次都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他常年投身慈善事业,仅在2024年就参与了17场公益活动,却总有人抓住他某次发言的断章取义片段大做文章。 刘德华坚持不用替身拍危险动作戏的敬业精神,被歪曲成“宣扬暴力美学”;他支持香港国安法的明确表态,更是让他成为某些势力的眼中钉。 这些事实都说明,抹黑者真正在意的不是演员个人的对错,而是他们所代表的爱国精神。 有网友发现,很多带头抹黑的账号都有相似特征:平时很少讨论影视内容,却能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针对特定演员的负面内容,并且擅长制造对立话题。 就像这次吴京被黑事件中,有人故意制作“直男式关怀”与“流量明星温柔瞬间”的对比图,试图挑起审美对立,这种手法与之前抹黑其他公众人物的操作如出一辙。 编剧汪海林的观察很有道理,他说有些人对吴京不满,其实是因为他没迎合那些奇怪的审美,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本质,不是作品质量问题,而是价值取向的冲突。 正常的艺术批评从来都值得鼓励。没有人会要求演员的每部作品都完美无缺,《再见,坏蛋》确实存在剧情设计上的不足,观众提出改进意见有助于影视行业进步。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正在把艺术讨论异化为意识形态攻击。 他们把“爱国”当作嘲讽的对象,将“正能量”视为贬义词,这种风气如果蔓延开来,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共识。 我们可以看看台湾同胞对阅兵的热情,很多台湾网友表示“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我骄傲”,这种朴素的民族情感与某些人刻意消解爱国精神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爱国从来不是什么需要隐藏的情感,塑造爱国形象也不是什么“人设”,而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吴京、成龙、刘德华用不同的方式践行着这份责任,他们的努力值得尊重,而不是被恶意中伤。 那些抹黑者可能没意识到,他们攻击的不仅是几个演员,更是公众对英雄的向往、对民族的认同。 当孩子们看着银幕上的英雄角色长大,当海外华人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这些积极影响是任何抹黑言论都无法掩盖的。 就像《战狼2》当年能创下56.9亿票房,正是因为它击中了观众心中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感真实而宝贵,容不得半点亵渎。 现在九三大阅兵已经举行,当大家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时,更能看清那些试图消解这份感动的言论背后的真实目的。 我们当然可以对影视作品提出更高要求,也可以对演员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但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尊重事实、尊重情感的基础上。 把艺术问题政治化,把爱国情怀污名化,这样的行为既不理性也不道德。
难怪吴京现在的口碑这么差因为很早之前,知名导演王晶就说过真正原因了!他在
【1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