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他出生于一八一三年,广东人,他十六岁到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十二岁回家乡务农并且结婚,孙达成没有土地,一年辛勤劳动只获得微薄的收入,夜晚兼做村里的更夫,一八八零年辞去更夫,八年后去世。 孙达成,谱名观林,字达成,号道川,生于一八一三年,广东香山翠亨乡人。他的人生轨迹就像那个时代无数底层百姓的缩影,充满了为生存而奔波的辛酸。 父亲孙敬贤依寡母为生,笃信堪舆,醉心术士风水之说,常游山玩水,致家道中落。这位迷信风水的父亲几乎败光了所有家产。孙达成长期养着一个来自嘉应州姓钟的风水先生,这位术师在达成公家中寄食长达18年之久,曾为其父亲安葬于”皇帝田”,又为其母亲黄氏安葬在”黄草岗”。每次迁葬都要花费大量钱财,家境越来越窘迫。 孙家到孙达成时代,祖先遗留下的耕地已所剩无多,他在翠亨村无法谋生,只能背井离乡。一八三零年他到澳门一所鞋店当学徒,后在澳门板樟堂街一间葡萄牙人开设的鞋店当鞋匠,月工资仅四元。这点微薄的收入在当时也算不错了,至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在澳门的十六年里,孙达成接触到了与家乡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见识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学会了制鞋手艺,也体验了异乡漂泊的孤独。这段经历虽然艰苦,却也开阔了他的眼界,为日后教育子女埋下了种子。 一八四四年,三十二岁的孙达成告别澳门,返回家乡务农。两年后与翠亨村东北约4公里、广府人聚居之崖口乡隔田村杨胜辉之女杨氏结婚,生下三男三女。婚后的生活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孙达成是一个佃农,完全没有自耕地,先后租过祖尝田二亩半,及弟媳程氏的田地四亩,耕种水稻和杂粮。仅仅是租金就要”每租谷十五石,折交'期价银'六两六钱”,这对一个贫苦农民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更要命的是,孙达成既种水稻也种番薯,但一家大小平常都是吃番薯。连基本的口粮都成问题,可见生活之艰难。他们全家数口住在村边一间简陋的小砖屋里,约长二丈六尺,宽一丈二尺,以番薯为主要食粮,家境相当艰难。 为了养活一家六口,由于生活贫困,为补家计,早晚替人补鞋,兼做更夫,村中有人办红白事孙达成也常去帮忙。白天在田里劳作已经够辛苦了,晚上还要承担更夫的职责。白天种地晚上打更,日夜不得休息。 更夫这个职业在当时很常见,更夫是指夜里敲更报时巡夜的人,每到一更,值夜人就在鼓楼内敲击一次,是谓打更。晚上又为村中打更报时,每月赚取稻谷一石,以帮补家费。这点收入虽然不多,但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已经是重要的补贴了。 孙达成还在夜间兼任更夫,每年挣得几石谷的工钱来补助家庭费用。每当夜幕降临,孙达成就要开始他的第二份工作。拿着铜锣,在村子里走街串巷,按时报时,提醒村民注意防火防盗。 更过分的是,地主杨启焕妻,诬蔑孙达成夫妻偷了她的一只鸡,气势汹汹扬言要捉人,可后来发现鸡是跌下粪坑淹死的。这种无端的污蔑和敲诈,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面临的社会压力。 转机出现在长子孙眉成年之后。孙眉17岁时便独自踏上了外出的征程,去往远方寻找机会,第一站是檀香山。后来,长子孙眉出洋到了檀香山做工,经过勤力劳动,稍有积蓄转做生意,后经营大型牧场而发迹。 自此,侨汇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中,达成公的家境也由贫苦农民,上升为农业资本家。他不再当打更人,自耕的土地也雇请别人帮助劳动。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富家子弟,如今反倒要对他另眼相看了。 一八六六年,孙达成53岁,第五个孩子孙中山诞生。这个后来改变中国历史的孩子,就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长大。 孙达成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他常在晚饭后,在住宅附近的榕树下休息,为小孩子讲故事。在孙中山小时候,他会跟孩子们讲述自己在澳门的见闻,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八八三年秋天,发生了一件改变孙中山命运的事。孙中山与陆皓东、陆灿等几个同伴跑到北极殿里,损毁了北帝和金花娘娘的神像。这件事在村中引起轩然大波,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答应重修被捣坏的神像,并责令孙中山离开家乡往广州。 一八八七年冬天,孙达成病笃,孙中山回乡伺奉汤药,孙眉闻讯亦自檀香山归,兄弟芥蒂尽释。看到两个儿子放下过去的分歧,共同侍奉在病榻前,孙达成心中应该是欣慰的。 一八八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孙达成在翠亨村病逝,享年75岁。这位平凡的农民走完了自己艰辛的一生。孙达成墓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寿屏山东麓,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中华民国十五年重建。 孙达成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之父,其墓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孙中山家族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虽然他自己从未想过会培养出一个改变历史的儿子,但他的朴实品格、吃苦精神,还有在澳门的见闻经历,都深深影响了孙中山的成长。
浙江杭州,一名女子在西湖边摆摊卖酸梅汤,突然有城管朝她走来,大声质问女子在卖什么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