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说起来起步不算早,1970年才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天,比美国早了十几年落后

精致的老汉 2025-09-02 22:54:25

中国航天,说起来起步不算早,1970年才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天,比美国早了十几年落后。可从那以后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简直像坐了火箭一样。 近日,美国某知名论坛上出现了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论,一位韩国网友发问:“没有经过韩国的允许,中国怎么敢擅自发射那么多卫星?” 这一荒谬提问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众多国际网友纷纷涌入该帖,发表自己的看法。此言论不仅暴露了部分人对国际航天规则的无知,更凸显了在面对中国航天飞速发展时,某些人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太空探索领域自 1957 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就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1967 年正式生效的《外层空间条约》明确规定,所有国家均享有自由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权利,且不得将太空据为任何一国所有。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公约,如同构建太空秩序的基石,目前已有多达 108 个国家签署并认可,其中既涵盖了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也包括韩国在内。这就意味着,各国在进行卫星发射等航天活动时,仅需遵循相应程序向联合国进行报备,并不需要征得其他国家的同意。 事实上,中国在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始终严格恪守国际法与国际惯例。中国境内的酒泉、西昌、太原以及文昌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均位于本国主权领土范围之内。每一次卫星发射任务,中国都依照《外层空间条约》要求,提前向联合国进行详细报备,确保整个发射过程公开、透明、合法。因此,韩国网友所谓 “中国发射卫星需经韩国允许” 的说法,在国际法律框架下毫无立足之地。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猛,成果举世瞩目。截至目前,中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突破 1000 颗大关。仅在 2024 年,中国就成功完成了 68 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频率与成功率均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更新至第五代,其在推力、精度以及可靠性等关键技术指标方面,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不仅如此,中国航天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目前已超过 4000 亿元人民币,形成了涵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应用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完整生态体系。 反观韩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韩国在轨卫星数量仅为 44 颗,与中国的差距悬殊。在卫星发射能力方面,韩国的 “世界号” 运载火箭多次发射尝试中,三试两败,发射成功率较低。而且,韩国在 2024 年全年的本土火箭发射次数为零,其仅有的两次发射任务,均依赖美国的猎鹰 9 号火箭才得以完成。2025 年,韩国刚刚成立航天局,但其年度预算还不到 50 亿元人民币,与中国庞大的航天投入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这一韩国网友的荒谬言论在国际论坛曝光后,各国网友纷纷发表评论,言辞间充满了对这种无知言论的嘲讽与批判。俄罗斯网友直言:“韩国在航天技术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先解决自身技术短板,再来讨论他国发射权利吧。” 日本网友也附和道:“连自己的卫星发射都困难重重,却质疑别人的航天成就,实在可笑。” 面对此类质疑,中国航天始终以实力说话。一方面,中国持续加大在航天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稳步推进各项航天工程建设,从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再到火星探索,中国航天的脚步越走越远;另一方面,中国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航天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多个航天项目上展开深度合作,同时还通过技术援助、人才培养等方式,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航天能力。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多边航天合作项目,为推动全球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部分人之所以会产生此类荒谬想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能源于一种 “合理化” 心理防御机制。当面对与他国在某一领域存在的巨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超出其心理承受范围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通过否认或贬低对方成就的方式,来维持内心的平衡。但航天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靠的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大量优秀人才的不懈努力,绝非靠几句无端质疑就能改变。中国航天在过去几十年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自主创新的精神,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伟大跨越,未来也必将继续在浩瀚宇宙中书写属于中国的壮丽篇章。

0 阅读:33
精致的老汉

精致的老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