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天津上合峰会上,《天津宣言》全票通过,印度总理莫迪参与签署,这与两个多月前印度拒绝签署上合防长会联合声明形成鲜明对比。此前因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印度在多个多边场合与上合、金砖组织主流声音唱反调,尤其针对中方主导议程,还多次缺席相关会议、拒绝签署文件,同时与俄罗斯走近却讨好美国。而近期美国对印50%关税生效,莫迪多次拒接特朗普电话,印度恢复俄油进口,外交指针转向东方,此次签署《天津宣言》成为其外交调整的关键动作,不过印媒对宣言内容及相关场景的解读显牵强,莫迪政府的外交转变距中方期待仍有差距。
莫迪此次签署《天津宣言》,本质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基于现实利益的外交转向。此前印度在多边组织中“唱反调”,既受中印边境冲突影响,也有借“平衡外交”谋自身利益的考量,却因过度依附美国反而遭关税打压,这让其意识到单边讨好难获实质收益。
从多边合作视角看,印度的态度转变对上合组织凝聚力有积极意义,但这种转变是否可持续仍需观察——毕竟其此前反复无常的“左右横跳”,暴露了外交政策中短期利益至上的倾向。而印媒刻意曲解宣言内容、营造“赢麻了”的氛围,更显其对自身定位的模糊。
真正的“平衡外交”应是基于原则的稳定协作,而非随利益摇摆的投机。印度若想在多边舞台发挥更大作用,需摒弃短视博弈思维,以更务实态度融入区域合作,这才是其外交转向应有的长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