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吐鲁番火焰山下,几名修建凉房的工人正在挖地基。突然,有人大喊道:“快看!土里有东西!”众人都围过来看,只见土里露出一截奇怪的毛发。 清朝康熙年间,西北边疆总打仗,军粮运不过来,朝廷就推行屯田政策,让士兵从内地过去,一边守边一边种地。那些汉人多从南方省份出发,带上农具和种子,长途跋涉到乌鲁木齐一带。到了地方,他们先搭帐篷住下,开荒挖渠,种小麦和瓜果。生活挺苦,夏天热得受不了,冬天冷得刺骨,水源还少,作物常减产。乾隆时候,屯田搞得更大,回族人也加入,士兵家属跟着迁过去。妇女纺纱织布,孩子帮着干零活。几年下来,屯田士兵达五千人,开出上千亩地,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拉动当地贸易。清末政策变了,把重罪犯人发配到伊犁服役屯田。这些犯人干活更重,带铁链子,逃跑就抓回来罚。鄯善县附近有屯田遗址,汉人定居下来,挖井建房,渐渐改善条件。有些人一辈子留在那儿,死后埋在荒漠。屯田不光养军,还开发西北经济,让边疆稳定下来。那些汉人贡献大,但付出也多,远离家乡,适应不了气候的不少病倒。历史书上说,这政策从汉代就有,清朝学着用,效果不错,推动农业进步。发配犯人那部分,劳役严,很多人熬不过去。 2009年1月5日下午两点左右,鄯善县火焰山下,工人修建凉房挖地基,挖出一截黑色毛发。检查后发现是人体毛发,往下挖露出布料和头部。头部前额光秃,后脑有长辫,服饰是厚棉衣棉裤和布鞋,不像现代东西。工人停工,打电话给当地旅游文物局。文物局工作人员赶到,带上局长,找领头工人了解情况。现场看到棺材已开,干尸平躺在地。干尸保存好,辫子凌乱,衣服完整。附近挖出另外三具干尸,不如第一具完整。墓地没值钱陪葬品,只有衣服和棺材残片。火焰山高温让尸体水分蒸发,自然成干尸,保持完整。工作人员整理现场,确认干尸发型是清朝典型,前剃后留,辫子分成股扎起。初步判断是清末汉人。干尸身高一米七左右,中等身材,上唇有胡须。墓葬群共五座,棺木薄板。发现后保护现场,通知新疆考古研究所。 文物局团队到现场后,局长带人勘察棺木和遗体。测量干尸尺寸,记录服饰细节。专家吕恩国鉴定为清代汉族男子,根据发型和墓形。遗体两具完整,其他三具残缺。没金银陪葬,只剩衣物。高温环境促成干尸,皮肤紧缩未腐。团队抬出遗体,运回县局存恒温室。专家开会讨论,化验布料匹配历史样本。研究显示,这些人是清末从内地迁来,参与屯田,或士兵家属,或发配犯人。鄯善遗址证实,清朝开发西北,士兵开荒带动经济。此次命名为清鄯善干尸,吸引学者写报告。更多墓葬继续勘探,清理残件。历史细节展开,揭示边疆屯田过程。专家比对档案,确认屯田推动农业,汉人痕迹留存。
2009年1月5日,吐鲁番火焰山下,几名修建凉房的工人正在挖地基。突然,有人大喊
青山绿水留长江
2025-08-30 22:22: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