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年,富察·明瑞为掩护主力撤退,亲率几百人断后,阻击数万缅军。当明瑞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乾隆大为震怒,下令将抗旨不遵的额勒登额处以凌迟之刑。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768年3月,缅甸战场上传来噩耗:清军统帅明瑞在小孟育战役中阵亡。 这位一等诚嘉毅勇公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亲率数百将士断后,与数万缅军周旋奋战,最终壮烈牺牲。 消息传至北京,乾隆皇帝震怒不已,朝廷上下为之震动。 明瑞出身显赫的富察家族,这个家族在乾隆朝名将辈出。 纵观明瑞的军事生涯,可谓战功卓著。 无论是治理新疆、平定回民起义还是远征缅甸,他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1767年9月至1768年1月的缅甸战役中,他仅率一万二千余人就敢与数倍于己的缅军交锋,先后取得蛮结、蛮化等战役的胜利,还巧妙地通过了天生桥,展现出色的指挥艺术。 历史学家赵翼在著作中对明瑞的评价颇为客观。 他指出明瑞在缅甸战役中面临敌军随时增援、清军后援不继的困境。 敌军粮草充足,清军补给日益匮乏。 在震耳欲聋的战场上,清军六十余日未尝败绩,还在蛮化取得大捷。 《啸亭杂录》的作者礼亲王昭梿也称赞明瑞智勇双全。 他认为明瑞深谋远虑,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清军士兵仍然奋勇作战,这使得敌军生畏,也为后续战事创造了条件。 战役失败后,乾隆皇帝和大臣们将责任归咎于北路统帅额勒登额。 乾隆在谕旨中直斥额勒登额"丧尽天良,故意贻误军机",罪该问斩。 最终,额勒登额被处以凌迟极刑。 然而,将失败完全归咎于额勒登额有失公允。 当时北路清军仅八千余人,即便与明瑞部会合,总兵力也不过二万左右,难以改变战局。 缅甸集结了五万余精锐部队,兵力远胜清军。 加之明瑞部多次深入缅甸腹地,早已师老兵疲。 额勒登额按兵不动有其苦衷。 此前在老官屯战役中,他随兄长额尔景额作战,久攻不下,额尔景额愤懑而亡。 这次经历使额勒登额对缅军产生畏惧心理,即便乾隆多次催促,他仍犹豫不决。 乾隆皇帝在明瑞战死后认识到自己犯了轻敌的错误。 他在给云南巡抚鄂宁的奏折批复中坦言:"去年朕与尔等皆轻敌","朕亦如此想,此即轻敌之谓,岂知滇省兵弁如此无能"。 这种自省态度比单纯指责额勒登额更能反映问题本质。 明瑞不选择突围另有隐情。 诸多将领如哈国兴、长清等总兵,以及副将、参将、游击等武官,无论满汉均成功突围。 文官如云南迤东道钱受谷、军机司冯光熊也安全撤回。 明瑞遥望京师,进退维谷,最终选择殉国。 乾隆对富察家族虽有眷顾,但赏罚分明。 此前的金川战役中,军机大臣讷亲虽出身显赫仍被处决。 明瑞深知这位皇帝的秉性。 征缅之战只许胜不许败,若失败而归,必将严惩。 乾隆提出五项具体要求:攻占缅甸全境,攻克首都阿瓦,擒斩缅王懵驳,剿灭所有抵抗力量,将缅甸纳入版图,分置土司管理,拒绝缅王请降,务必全歼。 乾隆之所以如此坚决,源于自大心理。 清缅冲突本起因于土司纠纷,规模不大。 缅甸曾表示愿意"投诚",仅要求以蛮暮、新街作为贸易之地。 这本可和平解决,但处于鼎盛时期的乾隆好大喜功,拒绝缅王请降,执意要吞并缅甸。 乾隆的战略意图传至缅王懵驳,促使他决心血战到底。 对清朝而言,战败仅是面子问题。 对缅甸而言,战败则意味着亡国。 懵驳凭借前缅王积累的雄厚国力和强大军力,在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情况下,与清军展开生死搏斗。 历史证明:缅甸举国抵抗,军民一心,物资充裕,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清军则水土不服,补给断绝,最终弹尽粮绝,天时地利人和尽失。 明瑞严格执行乾隆的战略,不克阿瓦,不让缅甸臣服,不擒获懵驳,决不班师回朝。 他深知乾隆的性格。 两年前在伊犁任将军时,因未将两千余名维吾尔族俘虏尽行诛杀,遭到乾隆严斥,最终被革去伊犁将军之职。 有过这次经历,明瑞再不敢违抗乾隆旨意。 因此在小孟育被围时,他忆起前事,自知除战死沙场外,别无选择。 最终,他选择亲率数百将士断后,掩护主力撤退,与数万缅军血战到底,壮烈殉国。 对此您怎么看? 主要信源:(《清史稿·明瑞传》)
1768年,富察·明瑞为掩护主力撤退,亲率几百人断后,阻击数万缅军。当明瑞战死的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8-30 19:24: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