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钱学森冲破阻力回国时,在香港九龙火车站,一位记者用英语采访他,他

文史充点站 2025-08-30 10:29:21

1955年9月,钱学森冲破阻力回国时,在香港九龙火车站,一位记者用英语采访他,他说了一句话,令对方吃惊。 钱学森拖着简单的行李箱,准备搭乘火车前往深圳,一位外国记者挤上前来,用英语抛出了精心准备的问题,想要独家采访这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 钱学森停下脚步,看了看这位记者,微微摇头:“对不起,我现在要说中国话了。”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记者愣在那里,周围的人也安静下来,这句话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得回到五年前的那个夜晚,1950年9月,钱学森和妻子蒋英收拾好所有行李,准备以探亲为名回国,他们甚至托运了800公斤的科技书籍和资料,满心期待着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 然而第二天,FBI探员就包围了他们的住宅。钱学森被戴上手铐,投入了洛杉矶移民监狱。那800公斤书籍全部被没收,连蒋英的化妆品都被翻了个遍,理由是“可能藏有机密文件”。 美国海军部次长丹尼·金布尔毫不掩饰地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到红色中国。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这句话并非夸张,钱学森当时掌握的导弹技术确实是美国的核心机密。 加州理工学院为了保释钱学森,支付了1.5万美金的巨额保释金,这在当时相当于一套豪宅的价格,但即使出狱,钱学森也失去了自由,24小时被监视,电话被窃听,信件被检查。 软禁的日子里,钱学森只能待在家中搞研究,写了《工程控制论》等著作。每次出门买菜,都有特工跟着,蒋英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最难熬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转机出现在1955年的一天,钱学森在翻看《人民画报》时,无意中看到了父亲的朋友陈叔通站在毛主席身边的照片,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联系国内的唯一机会。 钱学森冒险写了一封信,装在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信里寄出,信中他写道:“我被美国政府无理拘留,现在我要求祖国帮助我回国。”这封信辗转到了陈叔通手中,又很快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 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方代表王炳南接到周总理的紧急指示:立即在谈判桌上出示钱学森的信件,美方代表约翰逊看到信件后脸色大变,因为美国一直声称“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想回国”。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中国同意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军飞行员,换取钱学森的自由,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拿到了离境许可。 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回国的航程,船一开动,钱学森就脱下了西装,换上了中山装,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穿过西服,也再没有踏足美国。 香港转车那天,面对记者的英语提问,钱学森的回答既简单又深刻,这不仅是语言的选择,更是身份和立场的表态,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在美国工作15年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回到祖国怀抱的中国人。 回国后的钱学森立刻投入到火箭研制工作中,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没有设备、没有资料、没有经验,第一次试验用的火箭发动机,就是钱学森和同事们用手工打磨出来的。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虽然只飞了8公里,但这8公里的距离却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导弹事业的正式起步。 钱学森在导弹设计中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弹道”,这种弹道的特点是导弹在大气层边缘进行滑翔飞行,速度可达20倍音速,而且几乎无法被现有的反导系统拦截,这一理论至今仍是各国导弹设计的重要参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钱学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终于实现了让中国挺直腰杆的梦想,当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有人问过钱学森是否后悔回国,他的回答很简单:“在美国,我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我不能为国家做什么,在中国虽然生活条件差一些,但我能为祖国的建设出力。” 钱学森回国的消息在海外学者中引起轰动,许多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纷纷效仿,据统计从1955年到1957年,先后有2000多名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到祖国,形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归国潮”。 晚年的钱学森经常说起那句“我现在要说中国话了”,他说这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心灵的回归,一个人无论在外面取得多大成就,根还是在祖国。 在今天这个时代,什么样的选择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爱国?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信源:走近中国科学家丨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澎湃新闻

0 阅读:36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