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这个人,有太宗的本事,却没有太宗的自律,所以他只能用玄当庙号。
李隆基接手的大唐,不是什么太平盛世。武则天刚退位不久,唐睿宗李旦是个老实人,韦皇后安乐公主母女俩想学武则天,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他姑姑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虎视眈眈。整个大唐,风雨飘摇,眼看着就要散架。
这时候的李隆基,年纪轻轻,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铁腕。他联合姑姑,干掉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把李旦重新扶上皇位。没过几年,他爹顶不住压力,让位给他。李隆基登基后,面对太平公主毫不手软,彻底铲除了太平公主集团。
这两场,李隆基打得快、准、狠,一举扫清了所有阻碍。这份魄力和执行力,跟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展现的果断狠辣,简直如出一辙!
掌权之后,李隆基更是拿出了“小太宗”的范儿。他慧眼识人,重用了两位能臣——姚崇和宋璟。姚崇提出“十事要说”,核心就是:别瞎折腾(拒绝滥修宫殿、拒绝随便封赏、拒绝外戚宦官干政),百姓安心种地(抑制佛教寺院过度扩张)。李隆基全盘接受,让姚崇放手去干。姚崇雷厉风行,几年功夫就把武则天后期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七七八八。
李隆基在这个阶段,也像个明君。他虚心纳谏,听得进姚崇、宋璟这些大臣的逆耳忠言;他生活节俭,不搞铺张浪费;他励精图治,把心思都放在治理天下上。在他的带领下,大唐迅速从混乱中恢复,蒸蒸日上,仓库堆满了粮食和布匹,人口大幅增长,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四夷宾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其繁荣程度,甚至被认为超过了贞观之治。
然而,历史的悲剧往往源于人性的弱点。当大唐达到鼎盛,李隆基那颗曾经锐意进取的心,开始慢慢松懈了。李世民那种“居安思危”、“克己复礼”的自律精神,在他身上逐渐消失殆尽。
开元盛世持续了近三十年,李隆基渐渐觉得,该干的都干完了,天下太平,可以享福了。他开始厌倦了每天批阅奏章、和大臣讨论国事的枯燥生活。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心听取意见,尤其是那些批评的声音。他把敢于直谏的张九龄这样的大臣罢相,反而喜欢上了李林甫这种“口蜜腹剑”的小人。
李林甫最会拍马屁,不让任何反对意见传到皇帝耳朵里。李隆基乐得清闲,躲进深宫,把朝政几乎完全交给了李林甫。这跟他早年重用姚崇、宋璟,形成鲜明对比。李世民可是到死都保持着警惕,生怕自己懈怠误国。
没了工作的压力,李隆基开始追求享受。他沉迷于音乐歌舞,在长安和洛阳大修豪华宫殿。这还不算,他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劫数——杨玉环。杨贵妃的美貌和才情,让李隆基彻底沦陷了。“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句诗一点都不夸张。他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和杨贵妃的享乐上,什么大事,全抛到脑后。
为了讨好杨贵妃,他给她的家族无尽的荣华富贵,她的堂兄杨国忠甚至当上了宰相!这跟李世民严格控制外戚、勤俭节约的作风,简直是天壤之别。
李林甫之后,继任的宰相是杨国忠。这位爷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贪得无厌,还喜欢瞎指挥。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拼命排挤有能力的大臣。更致命的是,李隆基对武将的信任和依赖出了问题。为了对付吐蕃、契丹等敌人,他在边境设立了十个节度使。
这本是权宜之计,但李隆基后期完全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他尤其宠信一个叫安禄山的。安禄山特别会演戏,装傻充愣,哄得李隆基和杨贵妃心花怒放,把精锐的唐军(范阳、平卢、河东三镇)都交给了他。
李林甫活着时还能镇住安禄山,李林甫一死,杨国忠又跟安禄山不对付,矛盾越来越深。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这就是差点要了大唐老命的“安史之乱”。
叛军势如破竹,为什么?因为大唐的精锐部队都在边境节度使手里,尤其是安禄山自己就掌握着最强大的三镇兵马!而中原腹地呢?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根本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叛军。长安、洛阳这两座大唐的东、西都城,很快就被叛军攻陷了!
李隆基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和一帮亲信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愤怒的士兵们再也忍不住了。他们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出来,认为杨国忠祸国殃民,杨贵妃红颜祸水。士兵们哗变,杀了杨国忠,逼着李隆基赐死了杨贵妃。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就这样香消玉殒。李隆基自己,则被迫退位,成了太上皇,晚年凄凉。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花了八年时间),但大唐也从此元气大伤。这场战乱,人口锐减(损失了约三分之一),经济崩溃,地方藩镇割据(节度使们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边疆领土大片丢失(吐蕃趁机侵占河西走廊)。曾经光芒万丈的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步入下坡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荣光。
李隆基死后,庙号定为“玄宗”。在古代庙号体系里,“玄”字有“深奥”、“高远”、“变化莫测”的意思。他拥有堪比太宗的雄才大略,却没能继承太宗那份贯穿始终的、如履薄冰的自律。前半生的自律,铸就了开元盛世;后半生的放纵,亲手点燃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将盛世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