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日本导演竹内亮问董明珠:“可以去您家里看看吗?”董明珠毫不犹豫地拒绝。竹内亮很意外,不解地问道:“不能公开吗?”董明珠摇头拒绝:“我不太喜欢我的员工到我家里去。”竹内亮:“我不是你的员工啊。”董明珠:“那也不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个发生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小插曲,后来被很多人讨论。有的人觉得董明珠太不近人情,连这点面子都不给。 但如果你了解董明珠,就知道这不是什么摆架子,而是她一贯的处事原则—工作和生活之间,必须划清界限。 董明珠在格力电器当了二十多年的掌门人,办公室里谈的都是决策和技术,这些核心东西不能随便让人看。 就连竹内亮想拍她的办公室,她一开始也没同意,半开玩笑说怕技术被偷拍,“到时候把你抓起来”。 后来勉强同意,也只让拍几分钟就催着离开,镜头还做了模糊处理。她说办公室里连家人照片都不摆,因为“这是工作的环境”。 她这么坚持距离感,不是因为冷漠,而是源于她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她认为领导就得有领导的样子,上下级走得太近,容易让私人感情影响判断,对谁都不公平。 “制度面前无特例”,这是她对所有员工的负责。这种严格不光对别人,对自己也一样。 早年间她亲哥哥想通过她拿格力的经销商名额,她坚决不同意,甚至为此二十年没来往。她说:“损害团队利益者,至亲亦不可姑息。” 但你千万别以为董明珠是个冷酷到底的人,她对员工的关怀是实打实的。2016年,她在一个颁奖典礼上突然宣布给全体员工每月加薪1000元,年底再发1万元奖金和一部手机。 两年后她又承诺“只要你是格力的员工,我就给你一套房”。很多人当时觉得这是吹牛,但她真做到了,自己掏了20亿建员工住房,选地址、盯施工都亲自参与,小区里学校、商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所以董明珠不是没人情味,只是她把“人情”放在了更实处。她觉得比起称兄道弟、串门做客,不如给你涨工资、分房子、搞研发,让企业活得好、员工过得好。 她常说:“企业家的价值,不是看你赚了多少钱,而是看你为员工、为社会做了多少事。” 这种观念背后,其实有她的人生经历打底。董明珠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兄弟姐妹7人,她最小。 30岁时丈夫病逝,留下她和2岁的儿子。那段时间她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每天接送儿子去幼儿园,硬是没向父母求助。 她说:“我觉得我一个人可以带得好。” 后来儿子8岁了,她才放下牵挂去珠海闯荡,从基层销售员一步步干起来。 或许正因为吃过苦、扛过事,她特别相信务实的力量。纪录片里竹内亮问她:“女企业家是不是更难?又要管企业又要顾家庭。”她回答:“追求绝对公平是做不到的,肯定有很多人是在不公平待遇下生存的。” 但她不赞成抱怨,觉得关键还是解决问题。 甚至当被问到“要不要找老公”时,她反问:“为什么要找老公啊?” 接着说:“安慰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安慰。”这就是董明珠的价值观,行动比言语有用,制度比人情可靠。 这不只是她一个人的管理偏好,整个格力都贯彻着“三公”原则—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公私分明。这12个字是格力的文化核心,要求每个人在制度内做事,拒绝特权、拒绝暗箱操作。 回头再看她拒绝竹内亮去家访的事,她不是在装,而是在守一条线。这条线能让员工凭能力吃饭,让领导按规则办事,让企业远离“人情腐败”。 现实中多少人因为界限不清吃亏?有些人总觉得走关系、送礼品才能上位,结果把自己绕进了坑里。董明珠早就看透这一点,所以干脆把门关紧:“谁也别来,咱们工作上见真章。” 如今71岁的董明珠依然保持着这种风格,她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漫画自画像、和闺蜜的汉服合照,还有各种纪念品。 纪录片里她和姐妹们聚会、喝茶、看乌龟晒太阳,笑得特别轻松。但只要回到公司,她立刻恢复雷厉风行的模样—走路快、说话准、要求严,连导演竹内亮跟拍她都感慨吃力。 或许很多人还是不理解她,但她根本不在意。她说自己从不看网上评论,“他闲着没事干才会骂,要是自己工作忙还有心思去骂吗?”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领导一家企业,守护一份事业,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至于别人怎么说,她选择不听。 这种清醒和坚定,或许正是格力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关键。而董明珠自己,也成了中国企业家中的一个独特符号——冷热分明,软硬皆宜。 所以啊,别怪董大姐不让你去家里做客。她不是冷漠,只是把温暖放在了更值得的地方。 信息来源: 大象网—董明珠:不太喜欢员工到我家里 上下级保持一个比较好的距离
网友留言,“为什么老杜的娘家人,从来没有发声过”。堂嫂解释说,“杜妈的两个弟
【1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