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中国与澳大利亚达成协议了! 外媒最新消息,中国宣布已经与澳大利亚达成油菜籽购买协议。 2025年8月,中粮集团确认订购5万吨澳大利亚新季油菜籽,标志着中澳冻结五年的油菜籽贸易正式重启。 这笔包含运费在内低于600美元/吨的交易,不仅打破加拿大对中国油菜籽市场长达五年的垄断,更成为中澳关系回暖与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重构的风向标。 2020年澳大利亚前政府紧随美国对华政策,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频频发难,甚至禁用华为5G设备。 作为反制,中国以防控黑胫病疫情为由暂停澳油菜籽进口,澳大利亚农民瞬间失去最大出口市场,被迫将库存低价转销欧盟和日本,承受价格腰斩的剧痛。 当时加拿大迅速填补空缺,占据中国90%以上的进口份额,每年从对华出口500万吨、价值35亿美元的生意中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单一依赖格局埋下战略隐患,当2024年8月12日中国商务部裁定加拿大油菜籽存在倾销行为并要求加企缴纳75.8%保证金时,加拿大出口成本激增300美元/吨,超过300万吨订单遭取消,农民仓库堆积如山。 萨斯卡彻温省农民科迪·纳吉面对镜头哀叹“十几年从没如此焦虑”,而西澳大利亚农场主们正欢天喜地扩种油菜田。 转机始于2023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上台后的务实调整。阿尔巴尼斯政府主动修复对华关系,中国则投桃报李:先解除煤炭和木材禁令,又在2023年8月取消澳大麦关税。 但真正的破冰信号出现在2025年7月阿尔巴尼斯访华期间,双方秘密敲定“五船试运”框架协议。澳方承诺斥资升级清理设备,将杂质严格控制在1%以下,并建立实时监测系统满足中方检疫要求。 这些技术改进至关重要,2024年6月和7月澳大利亚已小规模向中国出口500吨油菜籽试水,证明其已攻克黑胫病防控难题。 更关键的是中国农业农村部火速向中粮集团发放7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彻底扫清澳菜籽入华最后障碍。这种“政治互信+技术验证”的双轨模式,为农产品贸易摩擦解决提供了新范式。 美国农业部预测2024-2025年度全球油菜籽贸易量将达1737万吨,但加拿大份额恐暴跌20%,澳大利亚则有望抢占其中三成市场。 这种格局重构引发连锁反应: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加速扩大对华出口,欧盟传统客户面临供应分流。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定价权争夺,澳大利亚报价本就比加拿大便宜10%,加上反倾销税带来的300美元/吨成本优势,中国榨油厂获得更大议价空间。 澳大利亚对华出口总值已回升20%,年产值超20亿澳元的油菜产业重获生机。而加拿大陷入两难困境:若放弃中国市场,其油菜籽产业将损失三分之一收入。 若接受反倾销税,又难以承受成本压力。阿尔伯塔省农民被迫焚烧滞销油菜籽的画面,与西澳大利亚州扩建港口设施的景象形成残酷对比。 中澳油菜籽协议超越单纯贸易范畴,成为中等强国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的典型案例。澳大利亚在保持与美国安全同盟的同时,务实拓展对华经济合作,印证了阿尔巴尼斯那句“分歧不应定义两国关系”的外交箴言。 对中国而言,在维持对加拿大反倾销措施的同时接纳澳大利亚,既捍卫了贸易公平原则,又避免了供应链断裂风险。 这种精准平衡彰显出成熟大国的战略智慧,当特斯拉上海工厂继续使用加拿大锂矿时,中国在农产品领域的多元布局同样遵循“风险分散、利益优先”的逻辑。正如新加坡贸易商所言:“政治风向可能变化,但经济互补性永远存在。” 澳大利亚2024年油菜籽产量因天气影响降至570万吨(近五年最低),其中400万吨需优先供应欧洲等传统客户,实际能对华出口量有限。 这意味着5万吨订单仅是开端,后续15万至25万吨的谈判仍面临供应稳定性考验。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标准对接:澳方必须持续确保杂质含量低于1%和黑胫病防控达标,任何质量波动都可能再度触发贸易壁垒。 从长远看,中澳需建立更稳定的规则框架,将油菜籽合作扩展至联合研发、技术转让和投资共建领域。例如借鉴中澳在有机产品认证互认、小麦全产业链合作的经验,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协同体系。 当澳大利亚农场主汤姆说出“我们不再是卖产品给中国,而是和中国朋友一起创造价值”时,这种理念进化或许比贸易数据更具深远意义。 站在中澳建交53周年的节点回望,油菜籽贸易的破冰恰似两国关系缩影:既有过政治寒流导致的冻结,也有基于经济理性的复苏。 当加拿大农民焚烧滞销油菜籽的浓烟升起时,西澳大利亚州的货轮正载着新季作物驶向中国港口。这两幅画面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将贸易武器化的行为终将反噬自身,而尊重市场规律、秉持合作精神的国家才能赢得未来。 正如黄河水与墨累河的浪花在产业链上交汇,带来的不仅是贸易数据的增长,更是人类在面对共同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
不敢相信,中国与澳大利亚达成协议了!外媒最新消息,中国宣布已经与澳大利亚达成油
一语呢
2025-08-28 00:48: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