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不明白,德日两大强国要携手抗中,中国人怎么就不怕呢?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东京与日本外相岩屋毅会晤时放出了狠话,宣称德国和日本将携起手来,共同对抗所谓咄咄逼人的中国。 甚至还鼓吹要建立一个八国反华框架,在他看来,德日两大强国站在一起,本应足以让中国感到压力,甚至产生畏惧。 然而,现实却与他的设想背道而驰,中国人非但没有惧色,反而在舆论场上纷纷调侃,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拙劣的政治表演,甚至有人拍手叫好。 觉得这两个小丑凑到一起反而省得以后分开处理,这种强烈反差,正是瓦德富尔和一些西方政客始终无法理解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来自现实的经济格局,德国政客的言辞可以再激烈,企业的投票却是冷冰冰的数字,德国是我国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我国更是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之一。 德国的汽车、化工和机械产业几乎离不开我国市场,博世刚刚宣布在苏州投资10亿欧元建厂,巴斯夫则在湛江追加20亿欧元项目。 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在我国市场的利润占比均超过三成,宝马甚至明确表态,将继续加码在华电动车投资。 数据显示,德国从我国的进口额中,超过六成是机电产品和化工中间品,这些都是德国制造业赖以运转的关键。 口头上说要去中国化,实际上根本没有可替代的路径,政客嘴硬可以维持片刻的政治姿态,但经济利益的深度绑定注定让德国企业不断用脚投票。 这种所谓联手抗中的时间点本身就充满讽刺意味,德国外长选择在日本战败80周年纪念日前后与日本宣布战略合作,给人以历史的荒唐感。 要知道,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都曾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如今却在纪念战败的时间节点上重提联手,多少让人有旧梦重温的错觉。 国际舆论对此并非没有敏感反应,很多人都看出了其中的历史修正主义倾向,一个二战战败国和另一个二战战败国。 今天高调站出来要对抗一个反法西斯的战胜国,这在逻辑上本就荒谬,在国际社会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倒退,是冷战乃至二战思维在21世纪的回潮。 德国国内的矛盾更是让瓦德富尔的言辞显得苍白,外长在东京大谈强硬,国内却传来不同的声音。 德国工商界明确警告,如果与中国脱钩,德国经济将面临5%到10%的损失,相当于2000亿到4000亿欧元。 这样的代价,德国显然承受不起。事实上,德国经济如今本就疲态尽显:GDP增速仅有0.5%,通胀居高不下,能源成本居高,制造业指数持续下滑。 外长可以在外交舞台上慷慨陈词,但经济部长却不得不在国内倾听企业的担忧,德国的对华政策早已出现嘴硬手软的割裂,这种矛盾注定难以长久维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所谓的反华小圈子在国际上同样缺乏支撑,法国坚持推行独立的印太战略,不愿亦步亦趋;波兰的立场更多受制于欧盟整体。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在经济上也深度依赖中国;东盟十国更是第一时间表态,拒绝南海问题被政治化。 即便是日本,其真实意图也并非全然是抗中,而是希望通过与德国合作,将北约力量引入亚太,从而提升自己在区域安全事务中的地位。 换句话说,所谓的八国反华框架,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缺乏实际粘合剂的空壳子。 在这一系列喧嚣的背后,我国的回应显得冷静而坚定,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以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八个字揭穿了德日动作的本质,同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东海与南海局势总体保持稳定,这种回应既明确划出原则底线,又不与德国外长个人纠缠,展现了大国的自信与从容。 我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不仅为自身赢得国际道义上的优势,也让反华小圈子的叙事在国际社会中缺乏说服力。 德国外长不明白的地方,恰恰是中国人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上世纪的旧格局,经济全球化和利益深度交织让切割中国成为不可能的幻想。 中国人并不是轻视德国和日本,而是明白它们所谓的强硬更多是政治姿态,缺乏现实支撑。 历史也一再证明,拉帮结派遏制中国最终只会沦为笑谈,我国的冷静来自于经济的韧性,来自于外交的成熟,更来自于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人不会害怕蚂蚁,更不会惧怕一群在历史阴影中翻腾的小丑,德日两国的合流,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幻象,中国人无需惧怕,只需冷眼旁观。 来源:环球时报25-8-22 19:35充当反华复读机德国外长该醒醒了 环球时报2025-08-19德外长访日攻击中国,中方驳斥
德国外长瓦德普尔从访问日本的第一天开始骂中国,一直骂到结束对印度尼西亚的第四天,
【1197评论】【352点赞】
用户48xxx56
中国手里有王炸还怕你德日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