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个仅仅在位十个月的皇帝,他的特殊才能是善观天象,并且通过天象的变化准确地

运赛过去 2025-08-25 13:23:44

明朝有一个仅仅在位十个月的皇帝,他的特殊才能是善观天象,并且通过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知了自己的死亡时间!他就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在洪武十一年八月,当时朱棣还是燕王,他母亲是徐达的女儿徐氏。朱高炽从小体型就胖,行动不太方便,脚有点问题,走路需要人扶着。他喜欢看书,学儒家东西,对军事不太行,但朱棣在洪武二十八年把他立为燕王世子,那时候他十七岁。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带兵打仗,留下朱高炽守北平城,他带一万多人顶住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靠着调度士兵守住了城池。 朱棣当上皇帝后,永乐二年把朱高炽立为太子,但他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不服气。朱高煦在打仗中立过功,朱棣偏心他,常说朱高炽身体不好,想换人。朱高煦多次在朱棣面前说哥哥坏话,还联合朱高燧陷害太子,朱棣差点动摇,但因为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聪明,朱棣喜欢这个孙子,才保住太子位。朱棣北伐蒙古时,朱高炽好几次监国,处理朝政,积累经验。他看到永乐朝的弊端,比如重刑、劳民伤财,但当时不敢改,只能记在心里。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榆木川去世,杨荣他们瞒着消息,过了一个月才传到京城。朱高炽接到遗诏,八月登基,改明年为洪熙元年。他一上台就调整政策,先释放被关的夏原吉,这人是前户部尚书,反对朱棣远征蒙古。朱高炽还取消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省下钱粮。他赦免建文帝时期的旧臣,平反一些冤案,让流放的人回家。改革官场,他提升内阁作用,任用杨士奇、杨荣这些人,减轻刑罚,减少税赋,尤其对灾区农民宽松点。科举方面,他鼓励选贤才,调整考试内容。这些措施基本是他在太子时就想好的,针对永乐朝的过度扩张和严刑问题。 朱高炽有项特别的本事,就是看天象,据史书说他能通过星星变化预测事。洪熙元年五月,他晚上看星象,发现异常,觉得这是自己死期的征兆。他马上召吏部侍郎蹇义和大学士杨士奇进宫,商量后事,主要是确保权力平稳交给儿子朱瞻基。史料如《明史·仁宗本纪》提到,这事发生在崩逝前不久,他预感不妙,提前布置,避免乱局。 这种观天象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常见,皇帝相信天人感应,星变代表人事变化。朱高炽从小读儒书,可能学过天文知识,明朝有钦天监专门管这个,但他自己也懂点。永乐朝时,他就参与过类似事,这次他判断准确,没几天就病重。史书记载,他死于五月二十九日,突然崩逝,原因可能是心脏问题或旧疾发作,跟他体胖有关。 他预知后,没慌乱,而是专注安排继位。召见的臣子是亲信,杨士奇他们帮他写遗诏,强调朱瞻基即位,稳定朝廷。朱高炽在位虽短,但这事显示他有远见,避免了权力真空。历史评价,这体现他稳重性格,不是迷信,而是借天象提醒臣子准备。明史中,这段被记为奇闻,但也说明他注重传承。 朱高炽死后,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京城,六月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他继承父亲政策,继续宽松治国,史称仁宣之治。这时期,明朝经济恢复,百姓生活好转,吏治清明,边疆稳定。朱瞻基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改革税制,减轻负担,鼓励农业,还派人巡视地方,纠察贪官。 朱高炽的弟弟们没消停。朱高煦在乐安不服,宣德元年八月起兵叛乱,自称皇帝,集结几万人。朱瞻基亲征,带大军围乐安,朱高煦守不住,投降。朱瞻基把他废为庶人,关进铁笼子,后来用铜缸扣住烧死,儿子们全杀。朱高燧在高阳,本来也想闹,但见哥哥失败,就收手。朱瞻基把他软禁在北京,没杀,让他善终,但子孙削爵。 仁宣之治延续到宣德十年,朱瞻基死于1435年一月,享年三十七岁。他在位时,停郑和航海,专注内政,发展文化,瓷器工艺高峰。明朝这阶段,国库充实,人口增加,社会安定。朱高炽的陵墓是献陵,在昌平明十三陵里,葬礼按礼制办,没特殊。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六仙女

六仙女

2
2025-08-25 13:47

大明朝的明君[赞][赞][赞]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