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家族本是北周贵族后裔,公元566年李渊出生在陇西,早年继承父亲爵位,隋朝时担任太原留守一职。公元617年,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他的儿子们都卷入其中。李建成作为长子,当时29岁,从小跟着父亲打仗,起兵前参与谋划,还带兵攻下西河郡,为唐军积累了军资。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起兵时才19岁,但很快就展现出过人才能,他带兵攻克霍邑和永安等地,推动唐军进军长安。李元吉是四子,性格暴躁,也参与了这些战役。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李元吉封齐王。三兄弟起初合作还算默契,李世民掌管天策府,带兵平定各地叛乱,比如击败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些胜利基本奠定了唐朝的江山。李建成留在长安处理政务,逐步壮大东宫力量。李元吉常帮李建成,在宫廷中制造矛盾。李渊晚年听信后宫,决策不稳,导致兄弟间猜忌越来越深。李建成和李元吉联手,通过妃子向李渊进言,削弱李世民的兵权。李世民身边聚集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这些人,形成自己的集团。武德年间,矛盾从暗转明,李建成甚至派刺客袭击李世民,李世民则开始暗中准备。 李渊当初起兵时,曾私下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后来天下稳定,就没变。李世民打仗回来,名声太大,东宫那边觉得威胁大。武德七年,东突厥入侵,李建成让李元吉去代李世民出征,想抢他的兵马,还在昆明池设伏准备暗杀。李世民发现后,找长孙无忌他们商量,大家劝他先下手,但李世民因为兄弟亲情,拖了好几年没动。在长安,他被一步步打压,李渊把他的部将调走,天策府越来越空。李建成通过尹德妃和张婕妤这些人在李渊耳边吹风,说李世民太傲慢。李世民手下人多次提醒,如果不行动,大家族都得遭殃。李世民明白,这不光是个人事,牵扯到很多人前途。 武德九年六月,东突厥又来,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想夺军权,在宫宴上投毒,李世民喝了后差点没命。这事终于让他下定决心。六月初四,玄武门事变爆发,李世民带人埋伏,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也被杀,东宫卫队溃败。李世民见李渊后,几天就被立为太子。事后,他追封李建成隐太子,还恢复其子嗣地位,但历史上没说他后悔。相反,如果早几年动手,唐朝内部斗争能少几年,资源不会白白消耗。李世民拖延是因为亲情,但权力这东西天生排他,集团利益绑着每个人,射杀李建成其实是没选择,早点行动或许还能避免那些年猜忌的折腾。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公元626年九月登基,改元贞观。他用魏征做谏议大夫,听取直言,调整政策。推行均田制,分土地给农民,减税负,还修水利,唐朝经济很快就起来,边境也稳。贞观四年,李靖带兵破东突厥,抓了颉利可汗,北方太平。贞观十六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海陵王,还让皇子李福过继给李建成。晚年,他征高句丽,公元645年带大军东征,拿下辽东城,但安市城打不下来,冬天撤军时损失大。身体不行了,公元649年七月在翠微宫去世,52岁,葬昭陵。李渊公元635年已死,李元吉儿子早被杀,唐朝进入贞观盛世,基础打得牢。 李渊起兵反隋,靠的是太原的资源和儿子们的出力。李建成在初期攻克西河,贡献确实有,但比起李世民的连战连胜,就显得一般。李世民不光打仗,还拉拢人才,天策府成了他的基地。李元吉帮李建成,但他的暴脾气让矛盾更尖锐。李渊偏听后宫,导致家庭内斗升级。李世民集团的忠诚度高,因为跟了他打天下,大家命运绑一起。东宫集团也一样,输不起。李渊许诺太子位给李世民,但没兑现,这埋下隐患。 武德七年昆明池伏击没成,李世民忍着。李渊分化李世民势力,调走将领。李建成谗言不断,李世民忍到极限。宫宴投毒是导火索。玄武门事变快速结束,东宫军散了。李世民登基后,治理有方,贞观之治有名。追封兄弟,显示他没忘亲情。但后悔?历史没说,或许他觉得值,因为唐朝强了。高句丽征伐失败,是他晚年遗憾。李世民死后,唐朝继续繁荣。 权力斗争在古代常见,李世民的案例典型。他和李建成有血缘,但集团利益冲突大。李世民拖延几年,付出代价大,早动手或许更好。李建成想保位,也下狠手。玄武门后,李世民重用贤臣,政策务实。均田制帮农民,经济起飞。破突厥,边疆安。追封兄弟,算是一种补偿。晚年征战受挫,身体衰。李世民的决定,换来盛世,但杀兄代价重。历史评价看功绩,他治理好,就够了。
早就听过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今天才看到更近真实的版本:隋文帝杨坚给了少林寺一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