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武汉大学教务部办公室。厚重的仿古木门被推开,张鹏站在主任面前,手里攥着那张皱巴巴的“学生证”。电脑屏幕上刺眼的红色弹窗跳出:“无记录”。主任叹了口气:“孩子,你被骗了四年。” 张鹏脑子里嗡的一声,耳边回响起这四年的点点滴滴:假宿舍里吱吱作响的铁架床,伪造的课程表,假辅导员王杰的“军事化管理”警告…… 他突然想起,宿舍墙角刻着的一行小字:“2010级李某,我们上当了。”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这场骗局的真相,要追溯到四年前。2011年高考后,张鹏以537分的成绩,差一本线几分,收到了一封“武汉大学特殊招生渠道”的录取通知书。 寄件人是“招生办主任张万成”,信里承诺“点招名额”,只需缴纳每年2万元的“培养费”。 张鹏的父亲,五十多岁的庄稼汉,砸锅卖铁凑齐了20万,抵押了家里的三亩农田,还在村里摆了十桌宴席,鞭炮响了一整天,庆祝“状元”出村。可谁能想到,这张通知书,竟是诈骗团伙用伪造的公章和廉价打印机炮制出来的谎言? 这场骗局的幕后推手,是以张万成为首的犯罪团伙。2011年,正值高校扩招尾声,“名校情结”让无数农村家庭对“特殊渠道”深信不疑。张万成抓住了这一心理漏洞,联合王杰等人,租下武大西门附近的“东湖新村”老旧民房,改造成“学生宿舍”。 六人间的水泥地,铁架床嘎吱作响,窗外烧烤摊的油烟味呛得人睁不开眼。他们伪造了学生证、课程表,甚至请来“临时演员”扮演授课老师,组织虚假课堂。数学课安排在文理学部的教五楼,但张鹏后来才知道,武大2011级数学系的课都在信息学部。 王杰,团伙的“前台演员”,自称“辅导员”,每天穿着廉价西装,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警告学生:“不许加入社团,不许私自查学籍,否则取消资格!” 张鹏起初半信半疑,但每次质疑,王杰都会甩出一堆“内部文件”,甚至还带他去武大校园“参观”,指着樱花大道说:“这就是你们未来的骄傲。”这些细节,细腻得像一部精心排练的戏剧,让张鹏和21名受害者深信自己是“武大学子”。 2011年到2015年,张鹏在这场“大学梦”里挣扎求存。他每天清晨背着书包,徒步15分钟从“宿舍”到“教室”,路上总能撞见真正的武大学生,穿着印有校徽的T恤,谈笑风生。他羡慕,却不敢靠近。 课程内容零散,老师三天两头换人,作业没人批改,但他咬牙坚持,心想:“名校嘛,可能就是这么严格。”父亲每月汇来的学费,像一块块石头压在他心头,他不敢告诉家里,自己连校园网都连不上。 转折点在2015年“毕业季”到来。张鹏兴冲冲跑去教务部领毕业证,却被那句“无记录”击溃。他冲回“宿舍”,找到王杰对质,可对方早已人去楼空。 警方介入后,揭开了这场长达四年的骗局:张万成团伙在全国诈骗21名农村考生,涉案金额超500万元。 张鹏的父亲得知真相,当场瘫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捶胸痛哭:“我连通知书都不敢验,怕丢了儿子的前程……” 骗局曝光后,张鹏的人生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他回到村里,面对村民的指指点点,选择了沉默。 家里那块“耕读传家”的牌匾,被爷爷劈碎当柴烧,烧得噼啪作响,像在嘲笑他们的天真。 2016年,武汉市洪山区法院判决张万成等人有期徒刑7至12年,追回部分赃款,但张鹏家的20万,早已被挥霍一空。 可生活还得继续。张鹏没有沉沦,他开始自学编程,利用免费的在线课程,一点点啃下代码的硬骨头。2018年,他考取了计算机二级证书,找到了一份初级程序员的工作。 2020年,他在武汉一家小公司站稳脚跟,月薪8000元,足够养活自己和父亲。他说:“那四年像一场噩梦,但我不能让它毁了我整个人生。” 如今,张鹏偶尔会路过武汉大学,看着樱花大道上嬉笑的学生,他不再羡慕,而是低头看看自己的工牌,笑了笑。那张假通知书早已被他锁在抽屉深处,像一面镜子,提醒他:人生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打倒。
天呐,谁能预料到事情会演变成这样?武汉大学宣布取消肖同学国家奖学金与保研资格,就
【357评论】【10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