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铁娘子”季莫申科终于发飙了,这位前任总理直接一语道破天机:“乌克兰已经被西方控制了”! 现在这位“铁娘子”想起来出面了,那之前这位“铁娘子”都干了一些什么呢? 信源:海峡网 尤利娅·季莫申科,那位曾以“铁娘子”之名响彻政坛的乌克兰前总理,在2025年8月的一次访谈中,突然说出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她公开宣称,乌克兰的国家主权已经被西方完全控制,再无独立可言。 这番言论无疑引爆了外界的关注。季莫申科在1984年获得经济学学位,早年从事天然气贸易,后于1996年当选议员进入政坛。 她曾是乌克兰亲西方政策的重要推手。然而现在,她却指责西方国家通过贷款等手段,深度干预乌克兰的内部机构,直指这是一种“殖民模式”。 为何一位曾积极推动与西方合作的政治人物,最终会发出如此沉痛的警告?这背后,是乌克兰在独立后所经历的三次关键“主权交易”的深远影响。 乌克兰独立后的第一次主权交易,涉及国家最根本的安全。它用庞大的核武库,换取了几张大国的“纸面承诺”。 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继承了海量的核武器,曾是世界第三大核力量拥有国。这无疑是其在全球博弈中一张强有力的底牌。 然而,乌克兰当时面临巨大的经济困境,同时国际社会也强烈要求其放弃核武器。在多重压力下,乌克兰做出了历史性抉择。 从1993年起,乌克兰开始拆除境内的核设施,并将所有核弹头运往俄罗斯进行处理。 1994年12月5日,乌克兰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共同签署了《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换取了这些大国对其安全的承诺。 至1996年,乌克兰彻底完成了无核化,成为了一个无核国家。然而,当核威慑不复存在,乌克兰在地缘政治中失去了最重要的筹码,变得异常脆弱。 这笔安全主权交易,导致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强硬的姿态,此后常被大国牵制,为其后续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紧接着,乌克兰又进行了一场政治主权交易,试图通过选择阵营来确立国家身份认同。2004年的“橙色革命”是这场交易的标志。 当时,乌克兰总统选举被指控存在舞弊。季莫申科与尤先科结成政治同盟,领导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最终,最高法院裁定选举无效,重新投票后尤先科获胜。这场革命被视为乌克兰政治开始转向欧洲,寻求西方身份认同的起点。 然而,这场交易的代价异常惨重。它“搞乱了思想”,深刻撕裂了乌克兰社会,加剧了国内亲俄与亲西方两股势力的对立。 此后的历任领导人,不得不在亲西方和亲俄罗斯两条路线间反复摇摆。2010年,亚努科维奇上台后采取亲俄政策。 但这种路线在2014年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议,最终导致亚努科维奇下台并流亡国外。乌克兰的政治主权始终在内部冲突和外部拉扯中动荡不安。 除了安全和政治,乌克兰的经济主权也成为交易的筹码。围绕天然气的反复博弈,就是一系列以“经济命脉”换“短期稳定”的交易。 乌克兰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这使得能源成为其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季莫申科的个人政治起伏,正是这场交易的悲剧缩影。 她曾在1999年担任负责燃料部门的副总理,对天然气贸易有深入了解。2005年,她首次担任总理时,推行减少对俄能源依赖的政策。 结果在2006年,俄罗斯中断了天然气供应。到了2009年1月,俄罗斯再次以乌克兰欠款为由切断供应,危机进一步升级。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季莫申科亲赴莫斯科与普京谈判,并签署了一份新的供气协议。这份协议的天然气价格普遍过高。 例如,2010年其价格高达每千立方米450美元,被认为损害了乌克兰的国家利益。这份协议,也成为了她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2011年,季莫申科因此被指控滥用职权,并被判处七年监禁。直到2014年,她才经议会投票获释,重返政坛并参加了总统竞选,获得第二名。 季莫申科的经历表明,国家的经济命脉一旦被外部掌控,便能轻易转化为对政治人物乃至国家主权的直接打击。 季莫申科在2025年发出的那番言论,正是对乌克兰过去三十年三次“主权交易”失败的最终总结。她看到了这些交易带来的终局。 当安全、政治、经济主权相继被作为筹码摆上台面后,乌克兰并未如愿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反而深陷于被贷款和外部议程控制的“殖民模式”。 无论乌克兰选择亲俄还是亲欧,其能源、土地等核心资源最终都沦为外部势力手中的牌。这印证了乌克兰夹在欧盟与俄罗斯两大势力之间,“夹缝生存”的无奈。 季莫申科,这位曾经的亲西方推动者,如今发出如此言论,无疑是对国家悲剧现实的一种痛苦承认。 这表明,在一次次以主权为代价的交易后,乌克兰已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决策能力,而这正是历任领导人共同选择的道路所带来的最终结果。
🌛美国和俄罗斯本想趁着大家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私下里快速达成“乌克兰瓜分指
【1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