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年没有收入的陈忠实,在家闲坐。突然一通电话打来,接完电话后,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妻子吓得赶紧过来扶他,哪知,陈忠实却激动地说:“老婆,咱不用养鸡了!” 陈忠实,1942年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区西蒋村,家里是普通农民,种点小麦玉米糊口。小时候家里穷,衣服都是手工缝的,冬天就一顶棉帽还算体面。他背着粗粮馍馍走几十里上学,日子苦得不行,可愣是对书着了迷。从小借书看,梦想写出自己村里的故事。这股倔劲儿,成了他后来熬出头的根。 1962年,陈忠实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毕业,开始在小学教书。每天早起穿过村道,去教室给娃们讲课。两年后,他跳到高中教语文,特别爱讲文学,学生听着也带劲。1965年,他写出第一篇散文《流沙谷之夜》,挺朴实,但满是对家乡的感情。这算是他迈进文学门的第一步。 1966年,他入了党,接触了不少社会事儿,可心里那团文学的火没灭。晚上点煤油灯写东西,写村里人、村里事儿,慢慢在地方刊物上露了脸。1979年,短篇小说《信任》拿了个全国奖,他在文坛算是站住了脚。 80年代,陈忠实当了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忙着搞戏曲演出、文化活动,闲下来还是写。1985年,他当上陕西省作协副主席,1993年升成主席。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蓝袍先生》陆陆续续出了,写得细腻,乡里人的命写得让人心里一揪一揪的。 到了90年代初,他50岁了,觉得自己得干点大的。六年没啥收入,三个娃的学费生活费压得喘不过气,他甚至琢磨着养鸡赚钱。四处跑,找白鹿原的老人们聊,翻县志攒素材,整整六年憋出一部长篇《白鹿原》。这书是他半辈子的心血,也是他翻身的最后一搏。 1993年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高贤均和《当代》的洪清波来西安拿走《白鹿原》手稿。陈忠实心里七上八下,等消息跟等判決似的。终于,那天电话来了,高贤均在电话里说:“老陈,这几年我见过的最好的长篇!”他脑子一懵,手一抖,整个人瘫地上,发不出声。六年苦熬,一朝被看见,那一刻值了。 1993年6月,《白鹿原》出版,讲的是陕西关中白鹿村白姓鹿姓两家三代的事儿,把农村在历史大潮里的模样写得透彻。书一出,四个月加印七次,卖了56万册,书店外排长队,印刷厂忙得机器冒烟。几年下来,160万册,教育部还把它列进大学生必读书。翻译成法语、日语、韩语,歪果仁也抢着看。1997年,拿下茅盾文学奖,成了中国文学的顶流。 不过,出版也不是一路顺。书里田小娥跟几个男人的感情戏太猛,争议大了点。为了过审,陈忠实砍了10%的内容,主要是田小娥那块儿。他心里不甘,后来无删减版出了,才算圆了初衷。删了改了,可作品的魂还在,照样打动人。 《白鹿原》火了,陈忠实靠版税翻了身,2006年还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十三。电影2012年出了,电视剧2017年也上了,张嘉译、何冰演得带劲,电影还拿了个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晚年他没闲着,还写散文短篇,文学这事儿他放不下来。2016年4月29日,他在西安走了,73岁。葬礼上放了本《白鹿原》,他跟这书绑一块儿了。 陈忠实这辈子,苦日子占了大半,可他没认命。六年没收入,家里揭不开锅,他还死磕文学,最后等来那通电话。不是运气,是熬出来的。这事儿接地气,谁还没点难处啊?可他告诉你,坚持下去,总有翻盘的时候。不是鸡汤,是真事儿。 文学这玩意儿,也不是高高在上。《白鹿原》写的是村里人,土得掉渣,可照样能震撼人心。陈忠实用半辈子证明,认准的事儿,别轻易撒手。甭管多苦,总有拨云见日那天。
13岁女孩走了,跪行拾荒的胡雷哭了:我把她当亲姑娘刚刚刷到胡雷的视频,他蹲在地
【1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