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外卖员”穿啥?穿特制彩衣持铜铃,送餐时摇铃示意顾客开门。 想象一下两千多

你好爆爆呀 2025-08-21 17:22:07

先秦“外卖员”穿啥?穿特制彩衣持铜铃,送餐时摇铃示意顾客开门。 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的某天傍晚,洛阳城的巷子里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街坊四邻听到这声音,说不定会探头看看,是不是自己订的“外卖”到了? 外卖员的兴起确实很早,那时候城市里已经有不少饭馆了,《周礼》里就提到过“酒正”“庖人”这些管饮食的官职,除了给官府办事,民间也有专门做吃食买卖的。 有些富贵人家懒得自己做饭,或者办宴席时人手不够,就会从饭馆订好饭菜,让店家派人送上门,还有些商贩、工匠在市集上忙活,没时间回家吃饭,也会叫份吃食送来,跟现在写字楼里的白领点外卖差不多。 那时候干送餐活的,大多是饭馆里的帮工,也有专门跑腿的“僦人”(古代对搬运、递送人员的称呼),这些人虽然干的是体力活,但穿着上可有讲究,不是随便穿件粗布褂子就完事的。 先说他们穿的“特制彩衣”,你可能会想,先秦时期不是等级森严吗?老百姓不都得穿灰扑扑的衣服?其实不然,当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服饰规定,送餐这行也有自己的“工作服”。 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这些彩衣大多是短衫长裤,方便走路跑腿,颜色上很有特点,多是红、绿、黄这些鲜艳的颜色,而且往往是两种颜色搭配着来,比如红领绿袖、黄边黑衫。 为啥要穿得这么花哨?一来是为了显眼,那时候的街道不像现在有路灯,傍晚光线暗,鲜艳的衣服能让顾客从远处就认出送餐的人,二来是做标记,就像现在外卖小哥的制服印着店名一样,先秦的饭馆也会给送餐人穿统一的彩衣,上面可能还绣着店家的记号,既显得正规,也能打打广告。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里就提到,“市肆之仆,衣彩章,辨其主”,说的就是市场里的服务人员穿着带彩色标识的衣服,让人能分清他们属于哪家店。 除了衣服,这些“外卖员”手里还得拿个铜铃,这铜铃一般巴掌大小,形状像个小钟,上面有个环,可以系在手腕上或者挂在腰间,送餐的时候,他们就会轻轻摇晃铜铃,“叮铃叮铃”的声音能提醒顾客:“您订的餐到啦,快来开门取一下!” 你可能会问,直接敲门不行吗?还真不行,那时候的房子,大门大多是厚重的木门,隔音效果比现在好得多,光靠敲门不一定能听见,而且古人讲究礼仪,随便敲门显得鲁莽,用铃声示意就礼貌多了。 再者说,有些大户人家深宅大院,送餐人没资格随便进,在门口摇铃,自会有仆人出来接应,陕西西安出土过一个战国时期的铜铃,上面刻着“馔”字,“馔”就是饮食的意思,专家推测这可能就是当时送餐人用的工具。 这些“外卖员”送餐的时候,可不是空着手跑,他们会用一种叫“食盒”的东西装饭菜,食盒大多是木质的,分层设计,能同时装好几样菜,还能起到保温的作用,他们把食盒扛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一手扶着食盒,一手摇铃,在街巷里穿梭,也是当时城市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有意思的是,那时候的“外卖”业务还挺灵活,要是顾客临时想加个菜,或者有什么特殊要求,比如少放辣椒(那时候叫“辛味”),送餐人还能回去传话,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富人订了外卖,觉得味道不对,就让送餐人回去让店家重做,可见当时的服务还挺到位。 不过,干这行也不容易,那时候没有柏油马路,下雨天街道泥泞难走,送餐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还得小心别把食盒里的饭菜洒出来,要是遇上刮风下雪的天气,就更遭罪了,但为了生计,他们还是得按时把饭菜送到顾客手里。 从这些细节能看出来,先秦时期的商业服务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一件特制的彩衣,一个小小的铜铃,不仅方便了顾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智慧。 想想两千多年前的“外卖员”穿着花衣服、摇着铜铃送餐的场景,是不是和现在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打着电话送餐的画面,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 其实不管是先秦的铜铃,还是现在的手机铃声,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服务更便捷,这些穿越千年的细节,也让我们看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变过。 下次再点外卖的时候,或许你会想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穿着彩衣、摇着铜铃的人,在为食客们送去热腾腾的饭菜呢。

0 阅读:1
你好爆爆呀

你好爆爆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