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大寨搭了灵棚,昔阳县领导:不拆,就不去祭奠,在得知此事后“铁姑娘”郭凤英这样说……[月亮] 71岁的陈永贵在北京病逝,这位从山西大寨梯田走进中南海的“农民副总理”,临终前留下朴素遗愿:骨灰撒回虎头山,葬礼从简。 消息传回大寨,村民们连夜在村委会门口搭起灵棚,陈永贵的照片前摆着窝头、大蒜和长明灯,乡亲们轮流守灵,这种延续百年的乡村悼念方式,却引来昔阳县工作组的干预。 县工作组口头通知要求立即拆除灵棚,理由是“不符合移风易俗”,工作组甚至放话:“不拆灵棚,县领导绝不出席追悼会。” 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郭凤莲站了出来,这位曾与陈永贵并肩开垦梯田的“铁姑娘”,带着村民围住灵棚寸步不让。她对前来劝说的工作组成员说:“永贵书记带我们苦干了二十多年,连个灵棚都不让搭,我们心里过不去。” 1963年大寨遭遇洪灾时,当时陈永贵带着大家立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誓言,硬是靠双手重建家园,如今连寄托哀思的灵棚都容不下,村民们实在无法接受。 这场对峙持续三天三夜,村民轮班守在灵棚周围,县里的工作车开进村子又开走,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县里选择妥协,但追悼会当天,此前承诺前来的县领导集体缺席。 与官方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千多名自发赶来的群众,他们从晋中各县赶来,在虎头山坡跪成一片,许多人带着自家种的玉米、小麦,说是要让永贵书记“带走家乡的味道”。 意外的是华国锋独自现身八宝山的身影,这位曾与陈永贵在农业政策上激烈争论的前领导人,沉默地三鞠躬后含泪离去。 1953年陈永贵他带领村民在“七沟八梁”的荒山上凿出300亩梯田,使大寨的亩产从200斤跃升至700斤,这个数字在当时堪称奇迹,引来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 1964年“农业学大寨”口号响彻全国,陈永贵成为时代标杆,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却坚持不迁户口,每月只领大寨工分和100元国家补助,即便身居高位,他仍保持农民本色。 在中南海工作期间,陈永贵的节俭出了名,他每天喝白开水,说茶叶钱要省下来,下乡调研时住老乡炕头,自己带干粮,同事们都知道这位副总理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一个搪瓷缸子,里面装的是白开水。 1980年辞去副总理职务后,陈永贵回到大寨承包了30亩土地,60多岁的他每天下地劳作,种玉米、养猪,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 生命的最后时光,医生建议使用进口药物,他坚决拒绝,多次向组织表示“不必浪费外汇,钱要留给年轻人”。 陈永贵每月200元退休金中,50元保姆费经常被他用来接济困难村民,村民郭满仓至今记得,老书记知道他家孩子上学困难,悄悄塞给他20元钱,说是“借的,不用还”。 陈永贵把积攒的8060元钱全部作为党费上交,分文不留,这笔钱包括他多年来省下的医药费、生活费,以及卖粮食的收入。 灵棚风波的背后是时代转型的阵痛,1980年后“大寨模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村民们对老书记的情感从未改变,他们最终将骨灰撒在虎头山的梯田旁,种下他生前最爱的柿子树。 告别仪式当天大寨村民用当地石材刻了一块碑,碑文“功盖虎头,绩铺大地”由县书法协会成员题写,碑文朴实无华,却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那场灵棚风波早已成为历史,但它折射出的乡土情怀与时代变迁的碰撞,至今仍发人深省,陈永贵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农民本色”,也让我们思考在社会转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信源: 《大寨农田水利建设档案》山西省档案馆 《陈永贵同志生平》新华社
看看当年九大总督都在哪里办公?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