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广场舞”?隋代百姓聚在街头跳“踏歌”,皇帝都曾下场。 踏歌的历史,那

你好爆爆呀 2025-08-21 12:22:06

古代也有“广场舞”?隋代百姓聚在街头跳“踏歌”,皇帝都曾下场。 踏歌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就描绘了先民们手拉手、踏地而舞的场景。 到了汉代,踏歌逐渐从原始祭祀仪式演变成了民间娱乐活动,宫女们在灵女庙祭祀时,会“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南北朝时期,踏歌更是火遍大江南北。 这种风靡一时的舞蹈,跳法其实挺简单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连臂踏地,边歌边舞”,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或者排成一列,踩着统一的节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踩踏地面打拍子。 那节奏怎么来呢?有时候是用手拍掌,有时候是用竹板、木屐等简单的乐器伴奏,歌词也很随意,可以是即兴创作的民谣,也可以是当时流行的诗歌。 踏歌的场地也不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宫廷殿堂,只要有空地就能跳,在隋朝,每逢节庆、丰收或者皇帝出巡,百姓们都会自发组织踏歌活动,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比现在的广场舞热闹多了。 踏歌在隋朝能这么火,那可是有原因的,从皇帝的角度来说,隋炀帝杨广是个“文艺青年”,他喜欢热闹,也喜欢和百姓打成一片,踏歌这种全民参与的活动,正好符合他的口味。 他三下扬州时,都特意安排了踏歌表演,还亲自下场跳舞,这无疑是对踏歌最大的宣传,从百姓的角度来说,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有所恢复,百姓们吃饱喝足了,自然就想找点乐子。踏歌门槛低、参与性强,还能释放压力、增进邻里感情,简直就是为老百姓量身定制的娱乐活动。 踏歌虽然在隋朝达到了鼎盛,但它的影响可不止于此,唐朝时,踏歌依然是宫廷和民间的热门活动,唐睿宗李旦在元宵节时,曾组织数千名宫女在安福门外的灯轮下踏歌,一连跳了三天三夜,那场面,真是“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到了宋代,踏歌逐渐与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比如《踏谣娘》,就是一种以踏歌为基础,融合了歌舞、戏剧的表演,被称为中国戏曲的雏形之一,如今踏歌虽然不再是主流的娱乐方式,但它的影响依然存在。 在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像彝族的“打歌”、纳西族的“阿哩哩”等民间舞蹈,都保留了踏歌的元素,而广场舞,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踏歌在现代的一种演变,都是全民参与、强身健体、增进交流的好方式。 说到隋炀帝杨广对踏歌的喜爱,那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在巡游时观看百姓踏歌,还亲自参与其中,这皇帝都下场了,你说这踏歌能不火吗?杨广对踏歌的支持,也促进了踏歌在隋朝的发展。 他在扬州修建了江都宫、迷楼等建筑,还组织了大规模的踏歌表演,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仔细想来,踏歌和现代广场舞,虽然相隔千年,但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形式上看,两者都是集体舞蹈,都强调参与者的互动和协作。 踏歌是连臂踏地,广场舞是队列整齐;踏歌用脚踩踏地面打拍子,广场舞用音乐伴奏,从功能上看,两者都具有娱乐、健身、社交的作用,踏歌可以释放压力、增进邻里感情,广场舞可以锻炼身体、结交朋友。 不过,两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踏歌的歌词比较随意,多为即兴创作;广场舞的音乐和动作则更加规范和统一,踏歌的参与人群比较广泛,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广场舞的参与者主要是中老年人。 下次看到大爷大妈们跳广场舞时,不妨想想1400多年前的隋朝百姓,他们也在同样的街头巷尾,跳着同样的舞蹈,感受着同样的快乐,这就是文化的传承,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你好爆爆呀

你好爆爆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