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激动地拿出自己的洗脸巾把小羊包裹起来,放到被子里。没想到,就是这个饲养员用他的羊震惊了全世界。 在新疆戈壁深处,一只小羊羔的诞生引发了饲养员的特别举动:他拿出洗脸巾包裹它,塞进被窝保暖。这看似普通的关切,却开启了一段传奇。这个年轻人如何用羊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格局?他的坚持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刘守仁于1934年春天出生在江苏苏州一个殷实家庭,从小对农业感兴趣,常观察农村畜牧活动。抗日战争中断了他的早期教育三年,1949年后恢复学习,1951年进入浙江大学畜牧专业,次年转入南京农学院深造。在校期间,他掌握动物育种基础知识,毕业时多数同学选择城市岗位,他却志愿去最艰苦地区从事重体力工作。 1955年秋,他携带书籍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初任八一农学院教师,但认为条件不够严苛,两个月后申请调往天山脚下紫泥泉种羊场。该场位于石河子市北,准噶尔盆地南缘,环境恶劣,冬季雪封山路,夏季尘沙飞扬。 场长陈永福见他瘦弱白净,戴眼镜,怀疑其耐力。羊场饲养本地哈萨克羊,体型矮小,毛粗硬刺手。几年前引进苏联阿尔泰细毛羊,多因不适应而死。刘守仁的任务是改良本地羊毛品质。 他建土屋作育种站,不会骑马就练习,屡跌受伤仍坚持;不懂牧羊就跟哈萨克牧工生活,半年后能独管数百母羊。实验室缺设备,用镊子手动数毛,墨水瓶作容器,灶墙烘干样本。这些方法逐步有效。 1956年冬,一只杂交羊羔在紫泥泉羊场出生,这是刘守仁早期试验成果。他用毛巾擦拭并包裹羊羔,置于被窝保暖,以防低温致死。当时羊场无保温设施,冬季气温常至零下二十度,新羔易冻。 他调整母羊饲料配比,检查草垛湿度;修改配种时间,确保孕期营养。1958年一批羔羊因毛细不抗寒损失半数,他发现母羊孕期饲料不足问题,带领加固羊栏,储存干草。哈萨克牧工哈赛因指出营养关键,他据此优化方案。育种反复进行,用放大镜观察样本,骑马采集牧草,冬季放牧记录数据。 1960年代初,存活率升至九成,他引入更多亲本,分组饲养,定期测量。1968年新品种展出获认可,1970年军垦细毛羊定型,毛质媲美国外,外来专家赞其适应力。1972年起,他用澳洲美利奴公羊杂交军垦羊,监督遗传,分析环境影响。 九年试验,1981年中国美利奴羊初成,毛细度高制高级织物。1985年品种成熟,结束进口依赖。刘守仁长期接触羊群染布鲁氏杆菌病,腰腿痛如针刺。有次风暴中接生守三天,被抬出脸色苍白。他的妻子从苏州来见他黝黑消瘦,难辨认。 紫泥泉羊种扩散全国二十五省份,经济价值超三十四亿。他指导学生成专家,国外同行学习。2015年八十一岁时仍检验羊毛品质。 育种工作持续,刘守仁在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表彰中国美利奴羊选育成就。他创立血亲级进育种法和品种品系齐育并进技术,丰富绵羊遗传理论。1990年代,他建立三级繁育体系,推动羊种标准化。 2000年后,继续研究新疆白羊等新品系,适应本地气候。几十年来,他获三项国家科技奖,改写中国无优质细毛羊历史。他的团队扩展,培育九个新品系,覆盖羊毛密度、长度和强度指标。这些成果应用到纺织业,提升出口竞争力。刘守仁扎根边疆近七十年,生活简朴,专注研究。 尽管健康问题增多,如关节炎反复,他未中断工作。羊场从粗毛土种转为细毛基地,辐射中亚国家。国外专家常来考察,学习杂交方法。他的学生分布全国畜牧机构,传承技术。2023年六月,刘守仁在石河子去世,享年八十九岁。中国工程院悼念其贡献,强调科学服务国家。 刘守仁的贡献不止于品种育成,还包括牧业工程研究。他提出品系繁育方法,结合本地生态,减少羊病发生率。军垦细毛羊适应戈壁干旱,产毛量增三倍。中国美利奴羊毛细至十八微米,织高档西装料。经济效益累计数百亿,惠及农牧民就业。这些成就源于长期数据积累,如羊毛计数和遗传筛选。 他拒绝城市机会,坚持边疆,影响后辈投身基层科技。羊场如今是国家级育种中心,保存基因资源。国际上,中国羊毛占纺织市场份额增大,减少外汇支出。刘守仁的理论写入教材,指导全球绵羊育种。他的离世引发畜牧界缅怀,多个机构设立纪念项目,继续推广品种。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能用热水造冰了,这项技术被称为“夏造冰”。制冰时,
【105评论】【1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