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结果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她的结局又如何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冷风刺骨的澳门街头,叶亚华搂着饿得发抖的小儿子,蜷缩在街角。她举着乞讨的破碗,路人却像避开秽物般绕道而行。 三天没吃过饱饭的孩子连哭的力气都没了,她颤抖着捡起一块木板,咬破手指写下:“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血字淋漓,像一把刀剖开了历史的尘埃。 叶亚华曾是四川大学的学生,满腹诗书,气质清雅。机缘巧合之下,她与已是川军将领的王铭章相遇。尽管王铭章已有原配,两人仍冲破世俗相恋成婚。 新婚燕尔时,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宁静。王铭章连夜请战:“国难当头,军人当死战报国!” 临别前,他紧握叶亚华的手嘱托:“若我战死,用家产办所学校,让娃娃们有书读。”叶亚华含泪点头,却不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1938年徐州会战,日军四万精锐直扑滕县,王铭章率三千川军死守孤城。这群“草鞋兵”只有土枪和手榴弹,面对日军飞机坦克的狂轰滥炸,他们用血肉筑墙。 士兵们甚至拆房梁当武器,把阵亡战友的遗体垒成掩体。苦战三天四夜,弹尽粮绝时,王铭章身中七弹倒在城门洞,血浸透青石板。 临终前他留下绝笔:“决以死拼以报国家。”这场惨烈的牺牲,为台儿庄大捷赢得关键时间。 灵柩归乡时,长江两岸百姓跪哭相迎。重庆码头的老太太把攒了半年的鸡蛋撒在棺前,成都北门接灵的叶亚华牵着三岁幼子,孩子踮脚想摸棺木上的金边:“妈妈,爹爹睡在里面冷吗?” 王铭章牺牲后,国民政府颁发1.2万元抚恤金和“死重泰山”匾额。叶亚华恪守遗愿,倾尽家产创办铭章中学,亲自执教育人。 可新政权的“镇反运动”中,她因“国民党军阀姨太太”“地主女儿”等罪名遭举报。为保幼子性命,她带着最后几块银元逃亡,从香港辗转澳门。 在菜场捡烂菜叶充饥,孩子的鞋破了,她拆旧蚊帐搓麻线缝补。1951年寒冬,母子流落澳门街头,乞讨无门时,那块血字木牌成了最后的求生呐喊。 “抗日名将遗孀乞讨”的新闻引爆港澳,记者蜂拥而至,警察核查身份后肃然敬礼:“夫人受苦了!”消息传至台湾,蒋介石震痛,亲批特支费接母子赴台。 叶亚华婉拒特殊津贴,在空军子弟学校教英文维生:“读书人要靠本事吃饭。”儿子王道纲却因街头苦难看破红尘,最终出家为僧。 2003年,90岁的叶亚华颤巍巍踏上成都双流机场,摸着中文标识老泪纵横。此时王铭章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当地政府为她安排居所,新都一中重立丈夫铜像。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她坐轮椅到桂湖公园献花,轻抚铜像低语:“老王啊,我把儿子带大了,学校办得红火,任务完成了……” 2009年,她将珍藏的国民政府“浩气长存”牌匾捐赠建川博物馆。四年后,百岁老人安详离世,墓碑只刻一行字:“王铭章将军夫人叶亚华之墓”。 信息来源: 抗日战争纪念网——名将王铭章遗孀返蓉定居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袍哥将军”王铭章的死亡谜团
日军为何要侵略南洋?正是因为中国坚持抗战,让日本无路可走了!你猜怎么着?194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