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散场三天,热度还在烫手。最刺耳的一条说法在中文互联网上窜来窜去——“俄罗斯把中国卖了,换美国的支持”。这不是分析,这是投毒。源头必在西方,目标只一个:撬动中俄之间那根压舱石。 普京显然知道这招会来,所以启程前先把电话打到北京,话挑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任何形势下都不会变。不是客套,是底线。可戏眼不在这里,而在华盛顿现场的翻转:不到三小时,特朗普的立场就拐了弯。有人说他被普京“忽悠”了,未免天真。特朗普行事从不靠迷信,只有算计。把“离间中俄”塞进峰会的筹码堆里,本来就是他的动机之一。 会后他接受采访,至少两次点名中国,还专门踢到中俄关系——按他的说法,中俄本是“天然敌人”,被拜登硬生生逼成了盟友。这段话不是随口抱怨,而是对内对外的信号:我要把这对搭档拆开,而且要拿“前任的错误”当借口。听懂这层意思,才看得见这场戏的真正走向。 于是问题来了:北京会被舆论牵着走吗?莫斯科会在摇摆中自乱阵脚吗?今天答案给出——8月1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一句话定调:“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乐见俄美双方保持接触、改善彼此关系,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这不是“站队”,这叫“设局”。你们要谈,尽管谈;但轨道请放在“政治解决”上。谁想借谈判搞军备竞赛、搞小圈子,那就与“和平解决”相冲突——话没挑明,框已经立住。 这番表态和普京此前通话的精神对得上:北京不把俄美接触当威胁,反而把它纳入可控的政治空间里。对莫斯科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短利”和“长利”的分界线。俄罗斯眼下的生存变量不在漂亮话,而在现实:制裁与金融通道,能源出口与亚洲市场,远东开发与产业配套。这些环节,没有中国,俄罗斯就得付更高的代价。换句话说,哪怕俄美破冰,背刺中国都不符合其基本利益。普京明白这点,所以他不会把“喘息”当“转身”。 更有意思的是同场的另一个提问:“若俄乌停火协议达成,中国愿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吗?”这个问题不是记者灵光一现,背后有人放风。按美国媒体的说法,峰会上曾提到让中国成为乌克兰安全的潜在保障者之一,而且这个建议,很可能出自普京。逻辑并不复杂:如果安全保障被美欧独吞,俄罗斯在未来秩序里就成了被围观的“变量”;把中国拉进来,等于把安全机制从一边倒拽回到可博弈的中心。 北京的回应依旧克制:“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别小看这几句。第一,把“劝和促谈”钉成关键词,等于宣示角色定位——我们是推动者,不是背书者,更不是担保支票的自动机。第二,“以自己的方式”四个字,留足回旋——介入的程度、时间和工具包,全部掌握在北京手里。第三,把“政治解决”反复锚定,意味着任何军事升级、阵营对冲,都得在这个锚点前先自证合理性。 再看三方盘算。特朗普需要的是“可售卖的胜利叙事”:既要把乌克兰从无底洞里拖出来,又要让国内选民看到“我比拜登更能把俄中拆开”。所以他会在媒体上频密提中国、提中俄“天然敌人”,把离间当作绩效指标。普京要的是“时间与空间”:把战线从“不停流血”压回到“可谈可停”,把资源从消耗转向重整,把西方制裁撕开更多实用口子。至于北京,要的是“秩序的主导权”:把俄美接触引到政治解决的轨道,让欧洲安全架构不要再由单边叙事绑架,让未来的安全条款里必须写入“均衡”与“可执行”。 因此,今天的表态不是一句“愿不愿意保障”的问答,而是一次定边界:不被拉去当人家的“担保机器”,也不让新的铁幕在欧洲再竖起来。要不要出手、什么时候出手、以何身份出手,取决于两点——这个“保障”是为了止战,还是为了圈地;是让秩序更稳定,还是把冲突冻结成火药库。前者可以谈,后者免谈。 别忘了舆论战还在继续。接下来有三件事值得盯:第一,俄美接触会不会从“看得见的合影”升级为“看得见的机制”,比如谈判日程、核风险管控、战场降温的具体方案;第二,乌克兰战线是否出现与政治节奏相匹配的火力收敛,否则一切皆是空话;第三,西方媒体是否继续放大“中俄裂痕”的叙事,试图用话术制造现实。这三条,决定了这场峰会的“热闹”能不能变成真正的“进展”。 回头看,今天的中国没有被任何一方的叙事带节奏。我们没有因为“支持俄美接触”就被理解成“选边美国”,也没有因为“拒绝背书”被解读成“抛弃和平”。这就是博弈的高阶玩法:让对方以为自己在占便宜,实际是在我们设定的框里活动。 参考资料:《 “俄美峰会,中国被提及为乌克兰安全的潜在保障者之一”,外交部回应-中华网热点新闻 》
刚刚,美国特使威特科夫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8月17日,他亲口确认,普京竟然
【66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