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将走入痛苦?俄前副总理:战争,将很快降临每个家庭! 2024年5月,俄罗斯前副总理罗戈津发了一条帖子:“战争将走进每一个家庭。”当时这句话并没太多人在意,但到了2025年夏天,这句话成了一种现实写照。不是被子弹打穿的门扉,也不是军靴踏破的街道,而是厨房空空、子女不归、房贷停缴,沉默中崩裂的日常生活。 这不是唱衰俄罗斯,而是战场逻辑的一部分:战争从不会只停在前线。 社会塌方正在展开 战争第三年,俄罗斯城市里的白天还算平静。咖啡店还开着,商场还有人流,普京还在发表“传统家庭价值”讲话。但背景音已经变了。 你会看到,征兵站门口排起长队,医院里多了穿着便服却断了肢的年轻人。小镇居民愈发沉默,公交车上没人再提乌克兰这个词。不是不关心,是知道说多了没好处。 前线的数字没人公开。外媒估算俄军损失50万,乌克兰咬定15万人死于战火。不管哪个数字更接近真相,反正谁家有男孩,谁家就得提心吊胆。2023年秋,30万人被征召;2024年继续动员。人还在咖啡店刷视频,通知书就送到了桌上。 物价在涨,情绪在压 2024年,通胀超过8%。超市里油、糖、卫生纸都不便宜了,汽油也开始限量,货架有时候干脆是空的。很多工厂改成24小时轮班生产弹药,军工火热的背后是民用商品在消失。 普京鼓励生育,鼓吹家庭是国家根基,但2024年出生率跌到历史低点。因为没人傻到在一个随时可能失去父亲、买不起奶粉的国家里多生孩子。年轻人不是不想拼命,而是不想在毫无希望中陪葬。 130万人离开俄罗斯,大部分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懦夫,只是明白自己不是小说主角,不想用生命成就一场旁观者鼓掌的“胜利”。 罗戈津为什么警告“每个家庭”? 他不是反战分子,恰恰相反。他曾是副总理,负责军工和航天,卸任后去了顿巴斯,2022年在前线被炮击屁股受伤。他在扎波罗热当议员,也喊过“必须摧毁乌克兰历史和文学”的狠话。但即便是这种铁杆,2024年5月也说出了那句:“俄罗斯人还没意识到战争的代价。” 说到底,他看到了一个趋势:战争不再是“他们”的事,而成了“我们”的问题。 战事越打越久,动员频率越高,俄罗斯社会的“防火墙”开始崩塌。前两年,战争是南部士兵和外省征召者的苦。现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街道上,也能看到征兵队。不是打击范围扩大了,而是“后方”这个概念消失了。 民众情绪不再高涨 最初,俄罗斯的宣传强调“特别军事行动”的必要性,说西方在挑衅俄罗斯主权,说乌克兰政府是纳粹余孽,说俄罗斯是在捍卫世界秩序。 但到了2024年末,宣传开始疲软,尤其在一线城市。不是不努力宣传,而是民众已经不再买账。他们想知道:为什么生活越来越贵?为什么每年都要加税?为什么楼下邻居突然没了儿子?为什么医生说医院床位紧张? 政府还在强调“俄罗斯的孤独是因为坚持真理”,但民众更关心家里的冰箱有没有鸡蛋、电费有没有涨价。 国家战略在硬撑 在战场上,俄罗斯仍然在推进。今年夏天,顿涅茨克方向有些进展,但一周能推进多少公里?付出了多少生命?这场胜利值不值得? 乌克兰在拿到F-16后展开反击,战线时常拉锯。西方对乌军的援助不减,俄罗斯则继续“有限动员”。普京公开说“要保护传统价值”,私下则是财政部压着部门削预算,军费之外的开支全都在缩水。 2024年俄罗斯征收战后最大规模的新税种,宣称是为了“国家安全”,但大家都知道,账单是给老百姓开的。 朝鲜2024年10月派了3000人过来协助作战,意味着人力真的紧张到无法再靠本国消化。这在苏联解体之后,几乎是首次公开由外军辅助作战。 战争的代价正在回到起点 普京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不能允许西方干预”,但现实是,俄罗斯的经济已经部分转向依赖中国和伊朗。很多零部件绕道从中亚进口,国产替代说得多,做得少。日用品贵、企业裁员、养老金吃紧,没人再怀疑这场战争的成本。 罗戈津说战争会进每家每户,不是危言耸听。战争不是只有爆炸声,它的方式多种多样:孩子辍学、父亲失踪、工厂关闭、贷款断供、邻里不信。它悄无声息地吞噬一个国家的社会肌理。 俄罗斯还在喊“要坚持下去”,但坚持是一种需要代价的事情。而现在,越来越多家庭意识到,这笔账可能最后要自己还。 参考资料: 《俄前副总理:俄罗斯人还没意识到战争代价》 央视网 《俄军伤亡高企,普京签署追加动员令》 参考消息
欧洲的“联合声明”,既羞辱了俄罗斯,又把乌克兰往绝路上逼,用心可谓极其险恶!
【283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