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了。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欧盟冯德莱恩发布联合声明支持特朗普关于停火做出的努力,但同时强调不会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 俄乌冲突前,欧洲四成天然气靠俄罗斯管道输送,价格便宜不说,每年冬天供暖季前,俄气公司甚至会主动多送几船应急。 这种稳定供应让欧洲养成了能源惰性,连德国工业界都开玩笑说,他们的化工炉子里烧的不是天然气,而是“俄罗斯的友谊”。 可自打冲突爆发,美国在背后不断拱火,说什么“能源自主”“价值观安全”,欧洲各国一咬牙断了俄气。 结果欧洲为了填补能源缺口,不得不高价购买美国LNG。原本俄罗斯管道气每立方米不到两毛钱,美国船运LNG到岸价直接翻三倍,还得看人家脸色。更要命的是,美国LNG运输船走的是大西洋航线,遇到飓风季节说停就停,去年冬天北欧港口积压的LNG船排出去二十多公里,德国工厂只能拉闸限电。欧洲老百姓也跟着遭罪,家庭能源账单像坐了火箭,不少老人冬天只敢开一个房间的暖气,年轻人干脆跑到商场蹭空调。 欧洲的工业更是被折腾得够呛,德国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原本每吨产品能耗成本不到50欧元,现在涨到180欧元,逼得他们把生产线往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搬。意大利钢铁厂因为电价太高,不得不减产,转而从印度进口钢材。 这种产业表面看不致命,但时间长了,欧洲制造业的根基就被掏空了。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卖高价能源,一边用《通胀削减法案》挖欧洲墙角,说要补贴绿色产业,结果欧洲企业为了拿补贴,只能把工厂建到美国去。 欧洲内部也因为能源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东欧国家像波兰、匈牙利,本来就穷,还依赖俄气,现在被迫跟着西欧一起买高价能源,心里憋屈得很。去年欧盟开会讨论能源补贴政策,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拍桌子,说这是“用东欧的血给西欧输血”。西欧国家也有苦难言,法国核电站老化,德国关闭了最后一座核电站,可再生能源又不给力,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买高价LNG。 更让欧洲难受的是,美国根本没打算让他们好过。美国能源公司在欧洲赚得盆满钵满,却不愿意帮欧洲建基础设施。欧洲想建LNG接收站,美国公司报价比市场价高三倍,还说“爱建不建”。欧洲想升级电网,美国又说“这涉及国家安全”,不让用中国设备。结果欧洲只能自己摸索,德国北海的海上风电项目,因为电缆技术不过关,发的电送不到内陆,只能白白浪费。 欧洲这才发现,所谓的“能源自主”不过是个泡影。他们原本以为断了俄气就能挺直腰杆,没想到却掉进了美国设的陷阱。 这种两难境地,让欧洲在特朗普提出停火方案时,只能哑巴吃黄连——支持停火吧,怕得罪美国;不支持吧,自己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最后只能发个联合声明,既支持停火,又不解除对俄制裁,这种骑墙态度,连俄罗斯都笑话他们是“用制裁给自己套枷锁的小丑”。 欧洲的能源困境还远未结束。俄罗斯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合同明年一月到期,到时候欧洲天然气进口量可能再降两成。 美国虽然承诺增加供应,但他们的LNG产能已经到极限了,剩下的只能从中东买。可中东的天然气要经过红海,胡塞武装的导弹时不时就来光顾,运输风险比坐过山车还刺激。欧洲现在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既想摆脱对俄依赖,又找不到可靠的替代方案,只能在能源转型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当地时间8月15日,苏丹,巴基斯坦等多家媒体报道称,“巴基斯坦赢得苏丹(苏丹政府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