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陈赓和廖承志在上海法租界先后被捕,廖承志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主动提出要说出共产党藏在哪里,这让法国巡捕很意外。 1933年,上海法租界是国民党特务和外国势力的角力场。那时候,国共分裂已经好几年,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活动如火如荼,但也危机四伏。陈赓和廖承志,一个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军事牛人,一个是革命家庭出身的宣传骨干,都是中共的重要人物。2月底到3月初,叛徒出卖了他们的行踪,国民党特务瞅准机会,在法租界下手抓人。 陈赓先倒霉。3月24日,他在贵州路北京大戏院看电影,打算放松一下,结果特务冲进来把他押走了。几天后,廖承志在家里摆弄电报设备,也被破门而入的特务逮了个正着。两人先后被关进法租界监狱,日子不好过,牢房又冷又潮不说,审讯更是家常便饭。 进了审讯室,陈赓和廖承志的表现完全是两个路子。陈赓是硬骨头,特务怎么打他都不松口。他早年在黄埔军校跟蒋介石混过,还救过蒋的命,但国共分裂后,他铁了心跟共产党走,意志力不是一般的强。特务拿他没办法,只能干瞪眼。 廖承志呢,表面上看着没那么硬气。面对严刑拷打,他装得像是吓破了胆,声音发抖地说愿意“合作”,还主动提出要带巡捕去找共产党的据点。法国巡捕一听,觉得这家伙真不经打,马上点头同意,心想这回能捞个大功劳。可他们哪知道,廖承志这是在玩心眼儿。 廖承志被押出监狱,手绑着绳子,带着巡捕在上海街头转悠。他故意磨磨蹭蹭,拖时间,最后把人带到了母亲何香凝住的地方。那是一栋不起眼的小楼,外墙斑驳,低调得不行。他跟巡捕说,共产党据点就在这儿,得进去确认一下。巡捕犹豫了下,还是让他进了门。 一进屋,廖承志赶紧用广东话跟何香凝说自己被捕了,怀疑党内有叛徒,得马上通知组织。何香凝是老革命,反应快得很,当场就明白了。她没慌,稳稳地点头,记下这事儿。巡捕听不懂广东话,拉着廖承志继续往前走,但这时候,脱险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宋庆龄还拿陈赓救过蒋介石的事做文章,给国民党高层施压。蒋介石当年欠陈赓一条命,这事儿不算秘密,现在被翻出来,国民党内部也有点乱了阵脚。外有舆论,内有顾忌,最后蒋介石不得不松口,命令放人。陈赓和廖承志终于从监狱里走了出来。 这事儿得从陈赓和廖承志的经历说起。陈赓1903年生在湖南,1922年入党,1924年进黄埔军校,是“黄埔三杰”之一。他打仗厉害,搞情报也有一套,1927年国共分裂后,他在上海干地下工作,经验老到。1933年被捕前,他因为腿伤来上海治病,没想到栽了。 廖承志1908年出生,家里是革命世家。父亲廖仲恺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1925年被暗杀;母亲何香凝是革命和艺术双料名人。廖承志从小跟着父母跑革命,16岁就认识了周恩来,1927年因为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退出国民党,去日本留学,还加入了中共东京支部。后来他在德国、法国搞海员运动,1932年回上海管海员工会,斗争经验丰富得很。 脱险后,陈赓和廖承志没停下脚步。陈赓跑去江西苏区,带红军打仗,后来参加长征、抗日战争,1949年后成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还帮着打抗美援朝和越南抗法战争。1961年,他因病去世,留下一堆功勋。 廖承志回了川陕苏区,也参加了长征。1942年,他在广东又被国民党抓了,关了快四年,硬是没屈服。1946年放出来后,他继续干统战和宣传,1949年后当过新华社社长、国务院侨办主任,对中日关系和海外华人工作贡献不小。1983年,他因心脏病去世。 1933年的这次脱险,不光是陈赓和廖承志个人的胜利,也是共产党地下斗争的一个缩影。他们俩一个硬扛,一个巧斗,再加上何香凝和宋庆龄的外部救援,愣是把绝境变成了生路。这事儿说明啥?革命不是光靠蛮力,智慧和团结一样重要。而且,法租界这种地方,外国人、国民党、共产党三方博弈,局势复杂,能脱身真是脑子活加运气好。 再说说廖承志这招“装怂”,其实一点不丢人。他不是真怕死,而是看准了巡捕的心理,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机会。这种随机应变,搁谁身上都得佩服。陈赓的硬气和廖承志的灵活,俩人配合得天衣无缝,难怪后来都能成大事。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