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俄媒: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打打打,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俄罗斯媒体最近的一番话让不少人陷入思考:如果中国卷入战争,面对的恐怕不只是一两个对手,别觉得有了航母和导弹就高枕无忧,要赢得真正的尊重与和平或许得让对手彻底感受到痛,才能让一切尘埃落定,这话听着直接,却点出了当下地缘博弈的现实。 看看俄乌冲突就知道,战争的走向往往超出预期,谁能想到,四十多个国家会直接援助乌克兰,形成对俄罗斯的包围? 这种 "群狼效应"在未来的冲突中可能会以更复杂的形式出现,周边的一些国家或是受大国裹挟,或是出于自身考量,很可能会站到对立面,这种压力远比单打独斗更棘手。 俄媒说 "只有打疼对手才能解决问题",这话里藏着历史的影子,抗美援朝时,我们用一场硬仗打出了几十年的安稳,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用果断行动稳住了南疆,但现在,时代变了,"打疼" 的方式也早已不只是枪炮交锋。 现在的较量更像是一场综合实力的博弈,中国的航母编队和导弹部队确实是硬底气,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能掐住对方产业链的命脉,守住自己的信息安全防线,或许比单纯的火力压制更管用,全球一半以上的 5G 基站在中国,量子通信技术领跑世界,这张无形的 "网"就是现代战争中重要的盾牌。 再看资源和产业,中国手里的牌其实不少,全球稀土加工大半依赖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产量占世界六成以上,从圆珠笔芯到核电站部件,"中国制造" 渗透在全球产业链的毛细血管里,这些看似平常的优势到了关键时刻,可能就是让对手 "疼" 的关键。 澳大利亚曾在贸易上对华发难,结果自家矿产堆成山,最后还是得坐下来谈判,欧美搞芯片封锁,反倒倒逼出华为鸿蒙这样的自主系统,这些例子都说明,现代的 "打疼"未必是硝烟弥漫,切断对方的技术链、影响供应链,同样能达到效果。 说到底,中国从来不是好战的国家,发展航母和导弹更多是为了守护和平,但国际社会的现实是,尊重往往建立在实力之上,真正的强大是让对手明白 "动手的代价远超收益",是用全方位的实力威慑,让战争从一开始就打不起来。 俄媒的警示提醒我们,和平不会凭空而来,得有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底气,这种底气既包括航母导弹的硬实力,也包括产业链、科技、民心向背的软实力,只有把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守住自己的安宁与尊严。
任何一个国家的四代机都可以击落中国的五代机歼20,而美国不但找到了歼20的弱点,
【1评论】【6点赞】
cbhua
“只有打打打,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对的,要是俄罗斯先期就能做到摧枯拉朽,令人胆颤的程度,也没有那么多人敢出场支援了,我们的网络上也没有那些乌粉敢胡言乱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