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上海解放,百废待兴,陈毅市长忙得不可开交,一日,他收到一封信,看信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久,市政府下发了一道指令,这项指令照亮了一群人的生活。
给陈毅写信的人叫凌维诚,她是著名抗日英雄谢晋元的遗孀。她之所以提笔写这封信,是因为她实在是无路可走了。
丈夫谢晋元因坚守四行仓库为人所熟知,但他没有倒在日军的枪口下,却死于自己人的屠刀下,实在令人唏嘘。
当时谢和他的部下与日军打了四天后,谢便收到撤退的命令,待他们退至身后的英租界,马上便被缴了械。
日本人给英租界发出威胁,说如果敢让谢部离开,他们就立即进入租界,自行搜捕。而英租界迫于中国民众的压力,一时也不敢把谢及部下交给日军。
所以,英国人就把他们软禁起来。这一禁,就是四年。
但在四年期间,谢晋元和他的一营战士们并没有颓废,而是坚持每天出操、训练、自办食堂,甚至举办运动会。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后,便想用高官诱降谢晋元,结果遭拒,之后汪伪便对他却了杀心,买通谢身边的四名士兵,在一个早上谢出操时,四人拿出准备好的匕首和铁镐等凶器,猛击谢的胸部和头部,最终致谢晋元重伤,不治身亡,年仅37岁。
1941年12月,日军全面接管上海租界,对被软禁的谢部,不是发配去当劳工,就是去做苦役,甚至有36人被送到了新几内亚。
谢的遗孀凌维诚,在抗战胜利后,带着四个孩子返回了上海。当时她在上海生活已是十分困难,但她发现曾经与丈夫一起抗战过的六七十个旧部,都处境艰难。
为了改变自己及这些将士们的生活境况,她曾出面与国民党进行了交涉,但当时各个部门互相推诿,只给了些抚恤金,工作的事一直没有给予解决。
无奈之下,她办了一家“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想借助这些老兵当年拼死抗战的名气,打感情牌赚生活费。
但遗憾的是,时过境迁,无人买账,他们生产的日用品根本卖不出去,最后被迫关门大吉。这些老兵只好自求生路,体力好的去码头扛大包,有的去街头卖报纸,赚到的钱还要分出一部分给伤残老兵。
不过好在他们有个住所,一座破旧的三层洋楼,这也是凌维诚带着老兵,仗着自己国民党将领遗孀的身份强占的,好在也没人赶他们走。
但上海解放后,由于社会秩序重建,凌维诚和老兵们一时找不到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几乎陷入绝境。
无奈之下,凌只好提笔给陈毅市长写了一封信,这一举动让老兵们有些震惊。
首先,他们是国民党旧部,写信求助是否合适? 其次,作为国民党将领的遗孀写信给市长,能不能到他手里还是个大问题; 最后,就算陈毅收到信,他愿不愿帮又是一个未知数。
但这些问题真是想多了,陈毅看了信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早就听过谢晋元的大名,没想到昔日抗日英雄的家属过得如此艰难。
他放下手头工作,优先去办这件事,一面叫人去核实情况,一边按凌维诚的要求给予帮助。
之后上海市政府下达了一项指令,将政府将吴淞路 466 号的一栋房屋,及一片墓地划拨给凌维诚使用,并且减免了多项费用。
当凌维诚收到这一指令时,她终于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心里十分感激。她和孩子们有了栖身之所,谢晋元及死去的战士们也有了安葬之地。
此外,陈毅还下令为凌维诚和老兵们安排了工作,凌维诚也得到一份幼儿园的工作,老兵们则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分配工作,身体条件好的去运输公司值夜班,或铁路部门当警察,不能自理的伤残老兵则被送到收容所,衣食无忧。
这件事终于得到了解决,但有人对此并不理解,陈毅的回答是:在抗日这件事上,有功之人就应该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