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17天内,我国密集发射了4枚长征火箭,令人瞩目。7月27日,

美食创意厨房 2025-08-15 16:21:11

在短短 17 天内,我国密集发射了 4 枚长征火箭,令人瞩目。7 月 27 日,长征六号甲一飞冲天;7 月 30 日,长征八号甲紧随其后开启征程;8 月 4 日,长征十二号成功升空;8 月 13 日,长征 5 号 B 也顺利完成发射任务。平均下来,几乎每 4 天就有一枚长征火箭发射,这样的高频率在我国航天发射史上都极为罕见。 如此高密度发射的背后,有着极为紧迫的现实需求,那便是为 “中国版星链” 的建设争取时间与资源。这里所说的 “中国版星链”,主要指中国星网以及千帆星座等项目。 根据规划,它们预计要发射 40000 颗卫星。而依据国际协议,必须在 2028 年之前成功发射 1500 颗卫星,才能稳稳占据相关频谱资源。 这就如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激烈竞赛,每一颗卫星的发射都关乎着未来我国在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 按道理来说,卫星互联网建设应该是商业航天大展身手的领域。 在我国,如今已经涌现出十几家大大小小的商业火箭公司,从纸面计划来看,这些公司今年原本都安排了大量的试飞计划,试图在商业航天市场中崭露头角。 然而,现实却给了人们重重一击,众多试飞计划纷纷跳票或延误,完全赶不上 “中国版星链” 的建设进度。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是受到类似《沃尔夫条款》这类外部限制因素的直接影响,而是实实在在地源于我国商业火箭发展的滞后。 当下,我国的 “中国版星链” 卫星已经大量投产,这些卫星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急切地等待着火箭将它们送入太空轨道,可现实却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合适的商业火箭却迟迟没有到位。 在这样的困境下,我国不得不选择用相对昂贵的长征火箭来大量发射星网和千帆卫星,这也是无奈之举。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一家民航公司,客源源源不断,业务前景看似一片光明,可却没有足够的飞机来承载旅客。 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用运 - 20 这样的大型运输机来载客,运 - 20 虽然性能强大,但运营成本极高,用来载客实在不划算。 同样的道理,长征火箭原本多用于执行国家重要的航天探索任务,其设计、研发和发射成本相对较高,用于大规模的卫星组网发射,在成本效益上并不理想。 但在当下 “星等箭” 的严峻形势下,也只能依靠长征火箭来暂时解燃眉之急。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中国航天与 “中国商业航天” 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本质上是两码事。 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成功建设空间站,还实现了去月球背面采样,这些伟大的荣耀属于中国航天事业这个大范畴。 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 “中国商业航天” 的成功。这就好比运 - 20 大型运输机的成功研制,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航空工业在大型运输机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国家力量的推动,与中国商飞并没有直接关系。 对于中国商飞而言,只有成功打造出 919 客机,在商业航空领域获得市场认可,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同理,对于 “中国商业航天” 来说,需要在商业航天市场中,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运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商业价值的创造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称之为成功。 再看国内众多新兴的商业火箭公司,诸如蓝箭航天、星际荣耀、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等。 它们就像科技领域的华为、比亚迪、小米等企业一样,要想在市场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赢得客户和投资者的信任,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 在发展初期,国家队可能会给予一定的帮扶,比如提供技术指导、开放部分试验设施等,但这种帮扶只是暂时的。 商业航天市场的竞争极为残酷,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只有少数具备核心技术、高效运营模式和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公司能够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而那些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公司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参考来源: 争分夺秒,17天4枚火箭一箭多星,中国版“星链”加速组网!——新浪新闻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新华网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路人甲

路人甲

2
2025-08-15 17:50

为中国航天点赞👍🏻!

美食创意厨房

美食创意厨房

关注我,关注娱乐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