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次宴席上,曾经的国民党高官张治中端着酒杯走到毛主席面前,直言不讳地说:“主席,我坚决反对一星一杠的国旗图案!” 1949年,解放战争大局已定,老蒋跑去了台湾,但张治中选择留在了北平。他不是起义将领,也不是投诚过来的,他是作为一个爱国的、追求和平的民主人士,选择站在了人民这一边,站在了新中国这一边。毛主席、周总理都非常尊重他,把他当成肝胆相照的朋友。 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国号、国都、国歌、国旗……每一件都是天大的事。其中,国旗的设计方案,更是收到了来自海内外将近3000份稿件,大家的热情可见一斑。 经过层层筛选,有几套方案脱颖而出。当时,最被看好的一套方案,是一面红旗,左上角一颗大大的黄色五角星,五角星下面,是一道长长的黄色横杠。 这套方案寓意也很明确:红旗代表革命,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那道横杠呢?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当时,筹备组的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方案不错,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连毛主席初步看了,也觉得还行。 眼看着这“一星一杠”的方案就要被定下来了,谁也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张治中。 那是在一次中南海的晚宴上,气氛很热烈,大家都在为新中国的即将诞生而兴奋。张治中端着酒杯,思前想后,还是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他径直走到了毛主席那一桌,很诚恳,但语气却异常坚决地说:“主席,我坚决反对一星一杠的国旗图案!” 这话一出,满座皆惊。 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张文白是怎么了?这可是大家反复讨论过的方案,他一个“党外人士”,还是刚刚从国民党阵营里过来的,怎么敢在这种场合,当着主席的面提反对意见? 毛主席倒是没生气,他放下了筷子,很有兴趣地看着张治中,示意他说下去。 张治中喝了口酒,壮了壮胆,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他的原话大意是这样的:那道横杠,虽然说是代表黄河,但它把红色的旗面分成了两半,像一根棍子把整体给劈开了。这有分裂国土、分裂革命的嫌疑啊!而且,以杠为记,容易让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总觉得有点不那么严肃。更重要的是,一颗星在上面,一条杠在下面,给人的感觉是党和人民被隔开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不应该是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吗?怎么能用一条杠给隔开呢? 这番话,说得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是啊,大家之前都想着黄河的寓意,谁从“分裂”“隔阂”这个角度去想了? 张治中这番话,不是无理取闹,更不是为了博眼球。他讲的,是一个视觉符号可能带来的深层心理感受,是一个关乎“团结”与“分裂”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了,最最需要的就是凝聚人心,展现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如果国旗的图案,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割裂感”,那岂不是与立国精神背道而驰了? 这就是一个过来人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远见,他经历过军阀混杂、四分五裂的旧中国,所以对“团结”二字,看得比谁都重。他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怕的就是“散”。 毛主席听完,缓缓地点了点头,他对身边的人说:“张先生言之有理,我们不能不考虑到这个影响。”他觉得张治中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关键。一面国旗,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是全体人民的意志,绝不能有任何可能引起误解或者不舒服的元素。 一个伟大的领袖,不仅在于他能提出多伟大的构想,更在于他有听得进不同意见的胸怀。 因为张治中的反对,那个“一星一杠”的方案被搁置了。筹备组重新开会讨论,大家觉得必须拿出一个更能体现“大团结”精神的方案。 就在这个时候,一份来自上海的投稿,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设计者叫曾联松,一个普通的经济工作者。他的设计,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五星红旗: 一面红色的旗帜,旗帜的左上方,缀着五颗黄色的五角星。一颗大星在左,四颗小星环绕在右,而且每颗小星都有一个尖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 这个设计的寓意,一下子就打动了所有人。 红色,还是代表革命。那五颗星呢?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最妙的是那个布局。四颗小星,不是并排,不是分裂,而是紧紧环绕、众星拱月般地团结在那颗大星的周围。这不正是张治中念兹在兹的“团结”吗?这不正是新中国最想向世界宣告的政治纲领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大团结! 这个方案,既有革命的激情,又有团结的力量,构图美观,寓意深刻。它完美地回答了张治中提出的那个问题。 最终,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方案全票通过,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1949年,一次宴席上,曾经的国民党高官张治中端着酒杯走到毛主席面前,直言不讳地
趣史小研究
2025-08-15 11:31:12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