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王朔躲去美国,他说:“美国社会井井有条,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在那里也有安

历史趣闻社 2025-08-15 09:58:51

1997年,王朔躲去美国,他说:“美国社会井井有条,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在那里也有安全感,原来我觉得美国的犯罪率很高,但其实那种犯罪率不太能侵害到我。” 王朔是谁?中国当代文学里绕不过去的名字,用那股子京味儿语言和对底层生活的犀利观察,圈粉无数。到了1997年,他却收拾包袱,远走美国。这事儿不光是他人生的一道坎,也多少映出了当时国内文艺圈的憋屈。 那年头,王朔的创作算是撞上了铁板。先是跟冯小刚搞的“好梦公司”,投了一百万拍《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结果被扣上“有违公序良俗”的帽子,直接停了。接着他头一回当导演,拍《我是你爸爸》,片子没放出来就被禁,剧组只能哑巴吃黄连收拾摊子。后来又想改编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还是没逃过审查,官方说这玩意儿“宣扬灰色人生观”。接连被卡脖子,王朔心里估计早堵得慌,国内这创作环境就像一堵墙,喘气都费劲。 就在这节骨眼上,纽约一家出版商扔来橄榄枝,邀他去美国出小说英文版。王朔二话不说,收拾行李就上了飞机。到了美国,他待了半年,跑了不少地方。曼哈顿的街头、西海岸的海滩、芝加哥的湖边,他都转悠过。那段时间,他把《玩的就是心跳》的英文版弄了出来,封面上还有斯蒂芬·金的夸词,挺让他得意。他后来跟朋友聊起,说美国社会有条不紊,连他这么个外人都觉得踏实。之前总觉得美国犯罪率高得吓人,可真待下来才发现,那些事儿跟他没啥交集。 这话听着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他确实对美国的秩序有点意外认可。毕竟国内那会儿审查严得要命,动不动就给你项目毙了,换个地方透口气,感觉自然不一样。另一方面,也能听出他松了口气的味儿——国内的压力太大,美国这半年像是给他开了个喘息口。可这趟旅程到底算啥?是逃跑,还是充电?不好一棍子打死。 半年后,1997年底,王朔还是回了北京。美国的自由他享受了,但根儿还是觉得自己在中国。回国后,他没闲着。2000年跟叶大鹰弄了个网站“文化在中国”,拉上姜文、贾樟柯搞直播访谈,想法挺超前,可惜网络还没普及,钱也跟不上,很快就黄了。网站没成,他把访谈整理成四本书,《音乐盒子》里还有他跟花儿乐队的聊天记录。后来2002年,他又跟姜文、叶大鹰在三里屯开了“非话廊”酒吧,文艺青年扎堆的地儿,热闹归热闹,没几年也散了。 2003年,他开始写《致女儿书》,一边抄《金刚经》,一边琢磨词儿。2005年,他闭门写《我的千岁寒》,埋头思考人生跟历史。2007年,他还帮19岁的演员王子文打官司,搞定不公平合约,顺便跟媒体聊了聊1997年的事儿,说是被“行政力量”逼走的。那年他口气还是老样子,犀利得很,大家以为他要复出,结果他又缩回去写《起初》。这本书140万字,耗了15年,够他慢慢磨的。 2013年,女儿王咪结婚,他没去。2014年,亲家朱新建去世,他写悼文,手都有点抖。2015年,他说《起初》快写完了,还想弄本关于猫的书,叫《永远是小孩儿》。书出版后,他没咋吆喝,日子过得低调。如今他还在北京,家里书架上全是手稿,偶尔跟老友聚聚,聊起来还是那股京味儿。 回头看1997年那趟美国行,对王朔来说是个啥?可能是个喘息的空档,也可能是创作路上的拐点。他在美国待了半年,感受了不一样的社会,回来后还是接着干自己的事儿。国内的环境逼得他出去转了一圈,可他也没真放下中国这片地儿。那句“美国社会井井有条”的话,透着点感慨,也有点自嘲。他在美国找到的“安全感”,其实是跟国内的压抑一比,才显得那么清楚。 这半年经历,跟他后来的创作有啥联系?《起初》那140万字里,能不能瞅见点美国的影子?王朔这人,作品跟人生一样,拧巴又真实。他跑美国那会儿,国内文艺圈的困境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审查、禁片、市场乱七八糟,多少人撞得头破血流。他出去转了一圈,回来还是老样子,该写写,该骂骂,骨子里没变。 说白了,王朔这趟美国行,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绝对是他人生里抹不去的一笔。他后来的低调,可能也跟这半年有点关系。在美国看到不一样的社会,回来再看国内,想法肯定不一样了。他没美化美国,也没抱怨国内,就是实打实地说了句感受。这话听着接地气,嚼起来也有味儿。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