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88年,被软禁长达33年之久的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重获自由后,与夫人拍摄的一张合影照片。 1988年深秋的台湾台中,88岁的孙立人将军在自家小院拍下重获自由后的首张合影。 灰布长衫衬着满头银发,身旁夫人张晶英鬓角簪着新摘的桂花。 身后那棵陪伴他度过三十三年软禁岁月的桂树,正把细碎花瓣洒在青石板上。 快门按下的瞬间,老人挺直的脊梁与院墙外初秋的阳光,构成一道无声的宣言。 1900年安徽庐江的书香门第里,这个日后令日寇胆寒的将星初临人世。 十四岁考入清华的聪慧少年,本可在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位后安稳度日,却因孙中山"救国必先强兵"的感召,将人生轨迹悍然扭转。 1925年报考弗吉尼亚军校时,他提笔在报名表抹去四岁光阴报国心切等不及岁月蹉跎。 1937年苏州河畔的炮火,淬炼出将军的锋芒。 时任税警总团支队长的他率部死守南岸,七退日军强攻。浮桥爆破的火光中,身中十三弹的指挥官被担架抬下战场,昏迷三日方醒。 病榻上撰写的《步兵操典》浸着血渍,成为部队重建的灵魂。伤愈归队时,纱布犹裹着未愈的创口。 远征缅甸的岁月铸就传奇。1942年仁安羌战场,硝烟灼烤着焦渴的喉咙。 孙立人亲率千余将士穿越火线,三昼夜激战后,七千余名英军战俘蹒跚走出日军包围圈。 英军将领斯利姆望着这个衬衫浸透硝烟的中国指挥官,将"帝国司令"勋章别上他染血的戎装。 两年后密支那战役,他指挥部队全歼日军精锐第十八师团,"东方隆美尔"的威名传遍盟军。 1955年的政治风波彻底改写人生。台中向上路十八号的院落,青砖围墙陡然增高三尺。 六个固定哨位昼夜监视,连厨房飘出的炊烟都需报备。停发薪饷后,这位昔日的战场统帅挽起裤腿,在十米见方的天井开辟菜畦。 孙女后来回忆,祖父总把褪色的勋章别在芦花鸡翅膀:"让它们也威风威风。" 张晶英每月探视的竹篮里,总藏着半块新上市的冬瓜糕。卫兵冷眼注视下,夫妻的交谈止于"菜苗长势尚好"的寒暄。 有次她悄悄塞进本《三国演义》,当夜便被搜检的士兵掳走。将军不恼,取炭条在墙上画起街亭地形图,给围观的孙儿讲解马谡失守的教训。 转机在1987年随解严令到来。翌年三月,当防务部门负责人踏进小院宣布解禁时,老人正给新栽的茄苗浇水。 水瓢悬在半空良久,清瘦指节捏得发白。获得自由的首个清晨,他独自前往高雄西子湾。海风掀起灰布长衫下摆,老人凝望波涛的侧影,与四十年前仁安羌战场举望远镜的姿势如出一辙。 最后岁月里,藤椅成了将军的瞭望台。康奈尔博士学位的长子孙中平为他读报时,麻省理工毕业的幼子孙天平正调试新买的短波收音机。 四个子女的学位证书在书房排开,像列队的士兵。老兵聚会时他仍爱穿旧军装,但勋章只别最末等的两枚——仁安羌战役的英皇勋章始终锁在檀木匣底。 1990年深秋,肺炎引发的多器官衰竭带走了这位九旬老人。 灵堂未设挽联,案头白菊间静静躺着三件遗物:弗吉尼亚军校的铜质校徽,密支那战役的作战地图,还有张晶英最后一次探监时藏在糕饼盒里的桂花书签。 当退伍老兵协会抬来"民族之光"匾额时,家属婉谢了——那株见证三十三年孤守的桂树,此刻正把落花铺满庭院,恍若天地自成的挽幛。
毛主席评价蒋介石:他手下有三大悍将,重用一位都不会败得这么惨【1948年12月
【43评论】【1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