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北大一教授,路遇一女子贩卖字画,他随手拿起一幅打开,却忽然脸色大变,这竟是一张成吉思汗画像真迹,便花3块钱买了下来。 走到一个卖字画的小摊前,史树青注意到摊主是个中年女子,名叫崔月荣,她面前放着几卷年代久远的字画,画卷的纸张有些泛黄,墨迹稀薄。 史树青随手挑起其中一幅,展开后,他的眼睛立即紧盯住了画面上那名身穿毛皮衣,神情严峻的男子,此人面容威武,衣着粗犷,眉宇之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势。 史树青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这幅画无疑是描绘成吉思汗的画像:一个统治过辽阔草原的帝王,一位历经千辛万苦的英雄。 他心跳稍微加快了几分,他小心地翻看了画的纸张和墨色,确认了这幅画纸的质感与元代绘画的特点完全吻合。 画中人物的服饰、手法以及整幅画所表达的气质,都与元代宫廷风格极为相符,史树青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古代画作,极有可能是元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真迹。 在仔细检查了画作后,他又看向摊主,开口询问了这幅画的来源,崔月荣随口回答道,这幅画是她公公留下来的,陈宦是北洋时期的四川督军,1912年他曾在一次外交活动中接触到蒙古亲王,并得到这幅画作为谢礼。 如今家中搬迁,无法带走这些老物件,于是决定低价转让,虽然摊主并未意识到这幅画的历史价值,史树青的眼中却充满了历史的重量。 他心知肚明,这样的画作若不被及时认定并保存下来,极可能会流散到市场上,最后成为无数人争夺的收藏品,甚至会被毁坏。 而且,即便是在当时,三元钱对于这样一幅元代画作的价值来说,几乎可以算是捡到了“宝贝”,史树青没有再犹豫,立刻用三元钱购买了这幅画。 虽然这一笔花费在当时也算不小,但考虑到画作的潜在价值,史树青并不觉得这是浪费,他知道,这幅画不仅对他个人的学术研究有着巨大的意义,更是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值得被保护和传承。 回到家中,史树青第一时间开始对这幅画进行详细的鉴定,他仔细检查了画纸的纤维结构、墨迹的褪色程度,以及画笔的走向。 通过长时间积累的经验,他逐渐确认,这幅画的确是元代宫廷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细节之处,他发现画中的服饰风格与元代的《元史·舆服志》中的记载吻合。 为了确保自己的判断没有错,史树青联系了几位文物界的专家,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幅画不仅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还承载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如果没有史树青的眼力和谨慎,这样的文物可能早已被淹没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失去了被历史铭记的机会。 确认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后,史树青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这幅画无偿捐赠给国家博物馆。 这不仅是因为这幅画对国家历史文化的重大全球意义,更因为史树青坚信,只有放到公共博物馆,才能确保这幅画得到专业的修复与保护,并能让更多人欣赏和研究。 1953年,史树青将这幅画正式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博物馆接收到画作后,立即开始了专业的修复工作,确保画作能够长期保存并展示给公众。 经过修复,画作被正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列入博物馆的重点展品之一,成为研究元代历史和绘画的重要实物。 学界纷纷表示,史树青不仅通过一幅画让大家重新认识了元代的绘画艺术,也让公众意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在这一点上,史树青的眼光和担当给了所有人深刻的警示:文物不仅仅属于某个私人收藏,它们属于整个民族、属于历史。 通过这一事件,史树青成功地将“文物保护”这个话题带入了公众视野,并且在后来的教学和讲座中,史树青不断强调文物的社会价值和保护责任。 时间流逝,成吉思汗画像依然安静地悬挂在国博的展厅中,成为无数参观者了解元代历史和绘画艺术的桥梁,而史树青的名字也随着这幅画,永远留在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篇章中。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52年,北大一教授,路遇一女子贩卖字画,他随手拿起一幅打开,却忽然脸色大变,
岁月解读师
2025-08-15 03:38:17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