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0岁的张秉荣从沈阳变压器厂车间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休。为补贴家用,她将自家十三纬路15平方米的临街平房收回,带领子女创办“四季抻面馆”。创业初期仅5张桌子,聘请山东师傅制面,以老母鸡熬汤,定价大碗9毛、小碗7毛,坚持“洁净卫生、薄利多销”原则,迅速吸引顾客蹲街捧碗就餐。 张秉荣那时候刚退休,养老金不算多,家里开销还得想办法补上。她在沈阳变压器厂干了好多年,从普通工人一步步做到车间党支部书记,负责组织生产和日常管理。厂里生产变压器,技术要求高,她平时得协调工人,确保设备正常运转。1988年4月办完手续后,她就琢磨着用自家那间小平房做点小生意。早几年,她用自家17平方米的旱楼换了这处十三纬路的房子,临街位置不错,本来租给别人开饭店,每月收400块租金,但承租人经营不善,她干脆收回自己干。家里人商量后,决定开面馆,因为餐饮门槛低,附近居民需求稳。她拉着子女一起,简单收拾房子,买了基本厨具,就这么起步了。 开业那阵子,店里就五张桌子,地方小,前厅后厨挤在一起。她特意从山东找来师傅,教抻面手艺,那师傅经验足,拉的面条劲道。汤底用新鲜老母鸡熬,成本控制得紧,大碗九毛,小碗七毛,价格亲民。坚持干净卫生,每天擦洗碗筷,地板冲刷,薄利多销不赚黑心钱。结果没多久,附近工人居民就蜂拥而来,座位不够用,有人端碗蹲街边吃,生意火得一塌糊涂。沈阳那时候经济转型,很多人下班后找便宜实惠的地方填肚子,这家店正好对上口。 九十年代东北下岗潮汹涌,好多工人失业,日子紧巴巴。张秉荣没涨价,坚持面条1.5元一碗,让人省下钱付药费或孩子学费。她还捐出一万块,支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那时候一万不是小数,体现出她对历史的责任感。面馆创新24小时营业,方便夜班司机、学生和打工人,成了沈阳的“深夜食堂”。鸡架做法多样,烤的、熏的、拌的,配抻面下啤酒,融入城市生活。沈阳鸡架消耗全国最多,这家店功不可没。 张秉荣年纪大了,把店交给子女打理,但她定下规矩:直营不加盟,不上市不融资,不乱涨价。面对预制菜风潮,她要求每店现熬鸡汤,保持原汁原味。资本方找上门,她家一口回绝,专注深耕沈阳市场。现在二十多家直营店,年接待超百万人,价格还稳,面条几块钱,鸡架七八块,接地气不飘。沈阳人提起老四季,总觉得亲切,像自家厨房延续出的温暖。 老四季发展到今,菜单丰富,一细二细龙须面,配浓鸡汤、涪陵榨菜,口感鲜美。店面扩到40多平,装空调不锈钢厨具,环境上档次,但价格没变调。沈阳老字号里,它算年轻的,却影响深远。比起那些网红店,它不靠营销,靠口碑积累。子女接班后,继续低调经营,不搞扩张主义,专注本地。资本诱惑大,她家不为所动,宁可稳扎稳打。 张秉荣晚年偶尔去店转转,看看老顾客,回忆起步艰辛。从一间小平房到连锁品牌,靠的是勤恳和原则。沈阳饮食文化里,抻面鸡架啤酒组合,成了标志,她贡献不小。面馆见证城市变迁,从土路尘土飞扬,到如今高楼林立,味道没变。普通工人能吃饱实惠,体现了民生关切。她捐款博物馆,也显示出家国情怀,不忘历史。 如今沈阳鸡架博物馆开张,展示鸡架历史,老四季占一席。品牌保护经验,启发后来者。店不加盟,防质量滑坡,确保每碗面都正宗。面对速食趋势,坚持手工熬汤,拉面现做,守住传统。年服务百万顾客,说明需求持久。沈阳人生活节奏快,这类平民食堂不可或缺。张秉荣故事,激励后辈创业,强调诚信薄利。
这算不算是顶级阳谋?厦金大桥开工的时候,台当局是不同意的,但大陆这边还是正常推进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