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国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曾三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在他90岁高龄外出散步时,不幸被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撞倒。这位科学巨匠于次年离世,而肇事者至今仍下落不明。 【消息源自:《王淦昌:中国核物理学的拓荒者》2019-11-15 中国科学报;《追忆"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2021-06-18 新华社】 1930年的柏林街头,一个中国留学生攥着实验方案在物理研究所门口来回踱步。他叫王淦昌,23岁,刚在清华拿到物理学学士学位就被公派到德国留学。此刻他手心冒汗,不是因为柏林的寒冬,而是担心自己那个疯狂的想法会被导师当成笑话。 "迈特纳教授,我计算发现可以用铍原子核俘获α粒子来探测中子..."实验室里,王淦昌紧张得差点咬到舌头。戴着圆框眼镜的女物理学家头都没抬:"詹姆斯,你们东方人总喜欢异想天开。查德威克教授正在用更稳妥的方法..." 四年后,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正是用类似王淦昌的方案发现中子,捧走了诺贝尔奖。这个消息传到杭州浙大实验室时,正在调试自制云雾室的王淦昌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他妻子吴月琴记得清楚,那天丈夫破天荒早早回家,默默修好了漏雨的屋顶。 这个江苏常熟农家出身的科学家,人生就像他研究的粒子一样充满不确定轨迹。父母早逝让他16岁就成亲,却意外娶到个识字不多的贤内助。吴月琴总说:"你只管看那些蝌蚪文,家里有我。"抗战时她带着四个孩子逃难,用嫁妆首饰换回丈夫实验要用的铅板。 1941年遵义湄潭的破庙里,日军轰炸震得煤油灯直晃。王淦昌趴在香案上写论文,突然拍案而起:"月琴!快把菜油灯都点上!"他刚想出用K俘获法验证中微子,可战乱中的中国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十五年后,美国莱因斯团队用这个思路摘得诺奖时,王淦昌正在莫斯科郊外盯着苏联人给的"礼物"——一堆标着"蔬菜罐头"的核试验数据。 "老师,咱们真要放弃超子研究?"1959年,学生邓稼先看着王淦昌亲手封存宇宙线实验资料。老教授摆摆手:"明天开始,你叫我王京同志。"那年苏联专家撤走,52岁的他带着"王京"这个化名走进罗布泊,在帐篷里用算盘计算爆轰参数。有次核试验前突发沙暴,他裹着军大衣就往爆心冲:"数据记录员必须最近距离观测!" 戈壁滩的风沙刮走了诺贝尔奖的第三次机会。1964年原子弹炸响时,国际物理界才惊觉:那个提出π介子探测法的中国学者去哪了?他们不知道,王淦昌正在马兰基地教炊事员用天平称炸药——因为他说"核材料差一克都是犯罪"。 1997年北京的那个雨夜,90岁的王淦昌被摩托车撞倒在回家路上。肇事者逃逸了,就像命运总在捉弄这个老人。病床上他还在修改863计划建议书,直到妻子突发心梗离世。护士回忆,从不喊痛的老院士那天攥着老伴的旧照片,哭得像迷路的孩子。 次年冬天,91岁的王淦昌在昏迷中喃喃自语:"数据...记录完整了吗?"守夜的学生含泪点头,他才安静下来。去世时他的书桌上还摊着未完成的论文,旁边是吴月琴生前给他织的毛线手套。 如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王淦昌星"命名了第14558号小行星。每当这颗星星划过戈壁滩上当年的核试验场,总会亮得特别耀眼。就像那个总说"我不过是做了中国人该做的事"的老科学家,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无法忽视的光芒。
1879年,俄国科学家在忙完一天的化学实验后,不洗手就准备吃饭了,结果他却发现,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