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却穷得叮当响,每天晚上七点,全国亿万观众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这档节目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看项目。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收视率爆棚的国家级电视台,竟然连主持人的工资都发不起了。 台里的设备老得不像话,动不动就出故障,今天这台机器坏了,明天那个设备又需要维修,光是修理费加起来都够买新设备了。 更要命的是,不少优秀的主持人和编导因为薪水微薄,纷纷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地方台,或者干脆改行做别的,身为台长的杨伟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 杨伟光不是没想过办法,他多次向上级打报告,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商业化手段增加收入,比如在节目中插播广告。 可是每次提议都石沉大海,要么没有回音,要么被委婉地拒绝,毕竟在那个年代,央视作为国家的门面,商业化还是个敏感话题,传统的审批程序复杂而漫长,等到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机会终于来了,1993年11月,一家酒类企业的负责人主动找到杨伟光,表示愿意为电视台提供资金支持,条件是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插播一段30秒的广告。 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杨伟光心中狂喜,可转念一想又犯了愁,这事儿要是搞砸了,自己这个台长的位子肯定保不住,从一个小记者一步步爬到台长的位置,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杨伟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不再等上级的批复,先干了再说。 反正电视台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1993年11月28日晚上,《新闻联播》刚刚结束,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段酒类广告,整整30秒。 这30秒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观众们看到后并没有表现出反感,反而觉得挺新鲜的。 毕竟在那个年代,电视广告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媒体的报道也大多是正面的,认为这种尝试为严肃的新闻节目增添了一丝活力。 可是好景不长,广电部部长艾知生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立刻把电话打给了杨伟光,语气中满含怒火。 艾知生质问杨伟光怎么敢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就擅自做主,这可是《新闻联播》啊,国家最重要的新闻节目,怎么能随便插播商业广告? 面对上级的质问,杨伟光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坦诚地承认了这是自己的决定,他向艾知生详细汇报了央视的财政状况,解释了插播广告的初衷。 他说电视台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了,设备老化严重,人才流失严重,再不想办法增加收入,别说发展了,连基本的运营都维持不下去。 艾知生听完杨伟光的解释,怒火渐渐平息,他也知道央视面临的困境,也理解杨伟光的无奈。 更重要的是,这30秒广告播出后的反响确实不错,观众接受度很高,而且给央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经过权衡,艾知生最终选择了默许这种做法,只是对杨伟光进行了口头批评教育。 这次冒险获得了巨大成功,广告播出后,不仅解决了央视的燃眉之急,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投放广告。 杨伟光趁热打铁,建立了规范的广告招标制度,把黄金时段的广告位公开竞价,企业们抢疯了,有些时段的广告费直接飙升到几千万元。 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央视的面貌焕然一新,老旧的设备得到了更换,优秀的人才得到了挽留,新的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94年《焦点访谈》上线,以其犀利的报道风格迅速走红;《东方时空》等栏目也在这个时期诞生,丰富了观众的选择。 杨伟光的这次冒险不仅拯救了央视,还带动了整个中国电视行业的变革,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纷纷效仿,广告成为了电视台的重要收入来源。 电视行业从依靠政府补贴的传统模式,转向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这种转变为后来中国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30秒的广告,撬动了整个行业的巨变,杨伟光用他的勇气和智慧,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仅解决了央视的生存危机,更开启了中国电视广告的黄金时代。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新闻——央视原台长杨伟光病逝 被赞领导央视最卓越变革
到底谁在教全世界怎么打莎莎呀?今儿看比赛,央视解说可太让人心堵了。一边是咱们的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