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公斤炸药准备好了,乌克兰特工要在莫斯科炸死一重要人物 为了破坏“普特会”,

天天纪闻 2025-08-13 16:17:28

60公斤炸药准备好了,乌克兰特工要在莫斯科炸死一重要人物 为了破坏“普特会”,乌克兰特工豁出去了?据俄联邦安全局透露,其在俄首都莫斯科周围的莫斯科州挫败一起针对俄军军官的暗杀行动。乌克兰特工在一辆车内安装了60公斤炸药,就等目标军官经过时引爆。   这种当量的爆炸物足以摧毁整栋建筑,而目标锁定的是俄罗斯国防部的一名高级军官。虽然俄方未公布具体姓名,但从其部署的安保级别和行动规模来看,此人很可能在俄军指挥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近年来,乌克兰特工在俄境内的暗杀行动呈现出频次增加、手段升级的趋势。2024年12月,俄三防部队司令基里洛夫中将在莫斯科街头被电动滑板车炸弹炸死,乌国家安全局公开承认实施了此次行动。   2025年4月,俄军总参谋部作战总局副局长莫斯卡利克中将在莫斯科郊区遇刺,乌克兰议员科斯坚科事后公开表示“对此结果满意”。这些案例显示,乌克兰情报部门正将暗杀目标从军事博主、武器专家等边缘人物,逐步转向掌握核心权力的俄军高层。   此次行动的策划细节尤为值得关注。嫌疑人供述称,他按照乌军特种部队的指令,将爆炸装置伪装成普通车辆部件,计划在目标经过时通过远程信号引爆。   这种战术与2024年基里洛夫遇刺案如出一辙——当时凶手同样使用电动滑板车作为爆炸载体,通过实时监控画面确认目标行踪后实施遥控起爆。不同的是,此次爆炸物当量达到60公斤,远超一般暗杀行动的标准配置。   俄军事专家分析,如此规模的炸药若在市中心引爆,可能造成数百人伤亡,其实际目标或许不仅仅是单一军官,而是试图制造大规模恐慌以配合某种战略意图。   乌克兰特工网络的运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根据俄联邦安全局同期通报,他们在8月11日破获了另一组由退休人员组成的暗杀小组,这些被招募的俄罗斯公民被要求携带伪装成家居用品的自杀式炸弹接近军事目标。   这种“人海战术”与当前案件中使用专业特工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乌克兰情报部门可能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有分析认为,随着西方援助减少和俄方反间谍力度加大,乌克兰特工网络正从传统的精英行动转向利用非专业人员实施低成本袭击。   事件背后的战略意图同样耐人寻味。时值普京计划与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举行“普特会”之际,俄国防部曾公开警告乌克兰可能采取挑衅行动破坏会谈。   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此次暗杀与“普特会”有关,但时间节点的巧合引发诸多猜测。俄媒《观点报》指出,若成功暗杀一名俄军高级将领,可能迫使普京推迟或取消出访,从而打乱俄美外交接触的节奏。这种“以恐制和”的策略,与乌克兰在2025年6月炸毁布良斯克州桥梁以破坏俄乌谈判的手法如出一辙。   各方反应迅速且立场鲜明。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事件曝光后立即谴责乌克兰为“国家恐怖主义”,并暗示将采取对等报复措施。俄联邦侦查委员会已对嫌疑人启动叛国罪调查,若罪名成立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动中被捕的嫌疑人并非乌克兰公民,而是持有俄罗斯护照的本国居民,这为俄方强化国内安全管控提供了法理依据。俄议会当天紧急通过法案,将向外国情报机构提供军事设施信息的行为刑期从10年延长至15年。   乌克兰方面则延续了“模糊策略”。尽管乌国家安全局尚未正式回应此次事件,但亲乌媒体《基辅独立报》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话称,这是对俄军在顿巴斯地区使用集束弹药的“必要反制”。   这种“以战养战”的逻辑,与2024年基里洛夫遇刺后乌方声称“合法清除战争罪犯”的理由如出一辙。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特工在此次行动中使用的爆炸装置技术含量较高,部分组件被指与2025年4月莫斯卡利克遇刺案中使用的装置相似,显示其可能获得了外部技术支持。   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明显分化。西方媒体普遍聚焦于事件本身的恐怖主义性质,但对俄方指控的证据链提出质疑。英国《卫报》指出,俄联邦安全局在类似案件中曾多次公布伪造的监控录像,此次是否存在“钓鱼执法”仍需第三方验证。   欧盟则延续了对乌支持的立场,其外交事务代表博雷利在事件发生后重申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情报共享和技术援助。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国务院罕见保持沉默,仅表示“关注莫斯科局势发展”,这种态度转变被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对乌政策调整的信号。   事件的后续影响正在显现。莫斯科市已宣布进入“反恐行动状态”,市中心及政府机构周边增设临时检查站,所有进入莫斯科州的车辆必须接受防爆检查。   俄国防部同时下令提高全军戒备等级,要求所有高级将领变更日常行程路线。这种“过度反应”背后,折射出俄罗斯对内部安全的深度焦虑。对于乌克兰而言,此次行动的失败可能加剧其战略困境。尽管乌方试图通过此类行动展示抵抗决心,但其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    

0 阅读:87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