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过去,号称“宁死也不回国”的凤姐,终究在美国被打回原形。 纽约法拉盛一间月租800美元的地下室里,40岁的罗玉凤对着手机镜头抹眼泪。视频里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身后堆着没来得及整理的纸箱,嘴里反复念叨:“早知道这样,当初何必折腾。” 这段画面在中文网络上吵了好几天,这个14年前放言“死在美国也不回国”的女人,如今成了大家口中“笑话”的最新注脚。 2009年的上海,没人觉得罗玉凤能掀起什么风浪。彼时她刚从重庆农村来上海打工,在超市做收银员,月薪不到两千。 后来她在陆家嘴发征婚传单的事,起初只是街头趣闻: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五、学历大专的姑娘,要求对方必须是清华北大硕士,还得懂经济学。 有人把传单拍下来发到网上,没想到几天就传遍了论坛。那时候网络刚兴起没多久,大家见惯了明星的光鲜,突然冒出来这么个“敢想敢说”的普通人,反倒觉得新鲜。 电视台找上门来,让她在节目里说“九岁通读四书五经”,说“爱因斯坦智商不如我”,她照单全收。 现在回头看,那些话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戏,她是演员,观众看得乐呵,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只有她自己当了真。 2010年她拿着旅游签证去美国的时候,国内正流行“出国镀金”的说法。那几年,不少人觉得只要出了国,日子就一定比在国内好。 罗玉凤在机场接受采访时说“再也不回来了”,底下还有人留言羡慕。可到了纽约才发现,现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她原以为凭着国内的“名气”能找个好工作,结果中文电视台让她去做助理,干了俩月才知道是免费劳动力。 最后没办法,只能去法拉盛的美甲店打工,每天从上午十点做到晚上八点,指甲缝里全是洗不掉的化学味。有 次她在店里被客人认出来,对方举着手机拍,她想躲,老板还骂她“事多”,说“有人拍才好,免费打广告”。 在国外待久了,最磨人的不是辛苦,是“悬着”的感觉。罗玉凤的签证早就过期了,这些年一直靠着打零工攒钱请律师,想办政治庇护。 可移民局哪那么好说话?她提交的材料里说自己在国内“因为长相被歧视”,面试官直接问她“那你在美国就没人笑你吗”。 这话戳到了痛处——法拉盛的华人圈子就那么大,谁不知道她是谁?有次她去菜市场买菜,听见摊主议论“那个想嫁清华生的女人,现在还不是跟我们一样抢打折菜”。 美国人对她这号人物更是没概念,有次她跟一个美国同事聊起自己在国内的“名气”,对方皱着眉问“你是说你以前是演员?” 这几年国内变化快,她偶尔从老乡那听说,当年跟她一起在超市打工的姐妹,现在开了家生鲜店,在上海买了房。她也动过回国的念头,可又拉不下脸。 前两年有自媒体找她做采访,说愿意出钱请她回国拍纪录片,她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拒绝了。“回去干嘛?让人家指着鼻子笑吗?” 她在电话里跟老乡说这话时,背景音里全是地铁的轰鸣声——那时候她刚下班,正挤在晚高峰的地铁里,手里还拎着给美甲店老板带的外卖。 其实像罗玉凤这样的,在海外华人里不算少数。尤其是前几年,不少人揣着“出国就能逆袭”的想法跑出去,最后发现日子过得还不如在国内。 有人在唐人街开餐馆,每天被卫生局盯着;有人在硅谷做程序员,看着光鲜,其实签证比工资单还重要。 他们跟罗玉凤的区别,可能只是没被镜头对准过。去年纽约华人社区有个调查,说超过一半的新移民后悔当初的选择,但真要让他们回去,又觉得“没混出样子,丢人”。 罗玉凤最近一次出现在新闻里,是因为房东要涨房租。她在网上发了段视频,说自己快交不起房租了,下面评论吵成一团。有人骂她“活该”,有人叹口气说“都是普通人,何必呢”。 其实回头看看,她的故事里,藏着不少那个年代的影子:网络刚开始热闹时的荒诞,出国潮里的盲目,还有普通人想往上爬却找错了路的无奈。 现在她还是住在法拉盛的地下室,每天去美甲店上班,只是很少再跟人提起过去。 有次记者蹲在店门口问她“还想不想红”,她头也没抬地说:“红能当饭吃吗?”说完,继续给客人涂指甲油,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在她手上投下一小块影子。
德云社郑好最新回应张伯鑫夫妇!昨天郑好直播时喊话张伯鑫夫妇:谁给你们出的馊主意“
【1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