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毛主席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署名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他在信中写道:“润之兄,我本无颜向你提出任何请求,奈何家母年事已高,不得不开口请求润之兄为我照顾母亲。合肥得以解放,母亲尚在老家,请看在抗战时期我与贵军的情分上,烦请你帮我照顾一二。” 1949年初春,北平城内正紧锣密鼓筹备新中国的诞生。 一封从香港寄出的密信被送至朱总案头,写信人是名列国民党战犯榜首的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 信中并无军事机密,只有一位儿子最朴素的恳求:“家母年事已高,不得不开口请求润之兄为我照顾母亲……”朱德将信转呈毛主席,毛主席看后陷入沉思。 1938年山西抗日战场上,日军重兵合围,卫立煌部陷入绝境。 千钧一发之际,朱、彭率八路军强行撕开包围圈,救出他的部队。 当日军炸毁桥梁阻断归路时,卫立煌在秘书赵荣声(实为中共地下党员)建议下,作出了改变一生的抉择——假道延安。 延安之行,卫立煌一行还尚未抵达,道路两旁就已贴满“欢迎卫副司令长官”的标语。 在简朴的窑洞里,毛主席与他促膝长谈三小时,卫立煌惊讶于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真诚,更触动于毛主席对战略全局的洞见。 临别时,他亲笔签发手谕:“即发八路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随后又追加牛肉罐头180箱。 这批物资对装备匮乏的八路军而言,不啻于雪中送炭。 但是在十年后辽沈战役中,卫立煌却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剿总司令。 他明面上接受任命,暗地里却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中央传信,当锦州告急、蒋介石严令出兵时,他表面应承,却暗中扣压补给物资。 廖耀湘兵团在无支援中覆灭,东北战局由此逆转,战后蒋介石勃然大怒,将其革职软禁于南京。 1949年除夕夜,趁李宗仁上台后政治松动,卫立煌化装潜往上海,辗转抵香港。 人虽脱险,心却悬于合肥老宅,家中八十五岁老母独居故里,而他的战犯身份随时可能牵连家人。 百般忧虑中,他便提笔致信昔日延安故交,信至北平,毛主席读罢当即批示:“务必要保证卫立煌家人们安全。” 随后,合肥地方政府随即派员守护卫宅,以确保老人平安。 卫立煌的母亲安全得保,但他自己呢?毛主席随即又心生一计。 当战犯名单在《人民日报》公布时,卫立煌赫然位列榜首,此乃毛主席亲自授意耳。 彼时还在南京的蒋介石看到报纸,对卫立煌“通共”的疑窦顿消,毕竟若真是中共内应,岂会列为头号战犯?他随即邀请卫立煌同赴台湾。 卫立煌以“在大陆再坚持”为由婉拒蒋介石,反而更加赢得蒋介石信任,当蒋介石专机刚升空,卫立煌立即携家眷移居香港,静待时机。 1955年春,港澳码头一艘客轮鸣笛启航,卫立煌携夫人悄然穿越罗湖桥,成为首位回归大陆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 周总理亲自安排接待,毛主席多次与他畅谈建设大计,此后他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为两岸统一奔走呼吁。 曾悬挂“战犯”之名的人,后来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见证新中国建设,历史给了这位爱国者最公正的归宿。 合肥卫乡村的故居墙上,至今镌刻着卫氏家训第一条:“所谓国家,有国才有家。中华各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爱国传统。” 战火硝烟散去,卫立煌最终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朝向东南,仿佛仍在凝望海峡对岸的故旧。
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毛主席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署名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他
曦月谈
2025-08-13 11:20:01
0
阅读: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