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秘书长,广岛,长崎是谁炸的。秘书长支支吾吾说出了美国。记者又问秘书长,为什么炸日本呢?秘书长哑口无言了。
在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八十周年之际,一位中国记者的尖锐提问直击联合国高官,揭开历史伤疤:是谁投下那些毁灭性武器?为什么选择日本?这些问题如悬在空中的谜团,引发全球对战争记忆的重新审视,让人不由追问,纪念日的真正意义何在?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长期占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建立伪满洲国政权,通过强制劳役和资源掠夺,导致当地数百万民众生活陷入困境。日军推行同化政策,禁止使用汉语,强迫学习日语,破坏当地文化传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内地,攻占南京后进行大规模屠杀,超过三十万中国平民和士兵丧生,其中包括妇女儿童。
日军士兵使用刺刀、枪支和火烧等方式实施暴行,城市多处化为废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在东南亚各国推行类似扩张政策,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造成大量当地居民死亡。美军逐步反攻,日本高层拒绝波茨坦公告的无条件投降要求,坚持继续作战,导致战争拖延。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轰炸机从提尼安岛起飞,在广岛上空投下代号为“小男孩”的铀原子弹,爆炸瞬间产生巨大冲击波和热辐射,摧毁城市中心区域,造成十四万人死亡,其中许多人因烧伤和辐射病在随后数月内离世。
三天后,长崎遭受代号为“胖子”的钚原子弹打击,七万人遇难,城市工业区被夷为平地。这些行动直接促使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二战全球冲突。
日本在战后纪念活动中强调核武器危害和受害者痛苦,但往往回避自身侵略行为的具体细节,如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战争罪行。日本政府在教科书中淡化这些历史事实,导致年轻一代对战争起因了解不足。
2025年8月6日,广岛举行原子弹爆炸八十周年纪念仪式,联合国副秘书长中满泉代表秘书长古特雷斯宣读致辞,内容聚焦核裁军和全球和平呼吁,但未涉及爆炸的历史背景。
中国央视记者徐德智在联合国新闻发布会上向秘书长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提问,询问当年投下原子弹的国家。哈克在短暂犹豫后回答是美国。
随后徐德智追问美国投弹的原因,哈克未给出直接答复,转而讨论核武器未来威胁。这一互动引发国际媒体关注,突出历史叙事中的空白。日本纪念活动强调辐射后遗症,如癌症和遗传疾病对幸存者和后代的长期影响,但未触及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导致的战争根源。
联合国在广岛和长崎纪念活动中的立场反映出对历史事件的谨慎处理,古特雷斯致辞呼吁消除核武器,但回避投弹决策的战略背景。美国投弹旨在加速战争结束,避免登陆日本本土可能造成的更大伤亡,预计美军伤亡可能达百万。日本在战前对中国实施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在华北农村造成大量村庄毁灭,数百万农民流离失所。
南京屠杀期间,日军系统搜捕平民,用机枪集体射杀,尸体堆积河边。这些事实被日本部分政界人士淡化,影响国际对纪念日的理解。徐德智的提问提醒人们,纪念若忽略因果关系,便难以真正警示后世。
事件发生后,中国社交媒体上网友纷纷评论,赞扬徐德智提问直击要害,指出日本纪念活动只谈灾难不提侵略,缺乏历史完整性。日本媒体对这一提问报道低调,广岛市长在采访中坚持受害者视角,长崎幸存者团体继续推动反核游行。
联合国官网发布发布会记录,但对哈克回应的描述简略。全球反核组织利用这一机会发起请愿,收集签名呼吁加强核不扩散条约。美国国务院重申投弹结束战争的立场,未对平民伤亡多加解释。日本政府维持现有教科书内容,未进行重大修订。徐德智继续从事国际报道工作,参与更多联合国相关议题。
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包括对韩国实施殖民统治,强征劳工和慰安妇,造成数十万受害者。战后日本经济复苏迅速,但对受害国赔偿有限,许多幸存者未获充分补偿。
广岛长崎爆炸后,美国占领当局审查媒体报道,封存辐射病相关资料,导致真相延迟曝光。联合国在当代核问题上推动对话,但历史遗留问题仍影响多边关系。
中国民众通过网络讨论,强调记住历史以防重蹈覆辙。日本部分知识分子呼吁反思军国主义,但主流叙事仍偏向受害身份。整个事件凸显国际社会在处理战争记忆时的复杂性,需要平衡和平呼吁与历史责任。
原子弹爆炸的科学影响包括长期环境污染,广岛土壤中残留放射性物质,影响农业和水源。幸存者后代面临更高癌症风险,医疗研究持续追踪这些效应。日本反核运动影响全球,如推动核不扩散条约签订,但核大国保有武器库存。
徐德智提问后,亚洲媒体报道增加,讨论日本历史教育问题。中国历史学家指出,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三千五百万人伤亡,远超原子弹受害规模。这一对比强调纪念需置于更广历史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