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没有动静!紧急关头,领导下令:弃机跳伞,然而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在罗布泊试验场的上空, 彝族飞行员杨国祥驾驶着一架银灰色的强五攻击机。 在机腹下方,悬挂着中国第一颗实战型氢弹“狂飙一号”。 此刻,他的任务是将这枚象征着中国真正核威慑力量的氢弹,精准投掷到预定靶区。 战机爬升至预定高度,指令传来后,杨国祥按下了投掷按钮! 然而,意外发生了。 其实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任务,而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实战化验证。 1967年,罗布泊上空成功发射的氢弹蘑菇云震惊世界,但那只是试验的成功。 要将氢弹转化为真正的战略威慑力量,重要的是如何将它投送到敌人头顶? 彼时,中国缺乏远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 决策层在这个时候,决定让强五,这款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超音速攻击机来试试。 经过特殊改装,强五的机腹下方被设计出一个半埋式弹舱,专门挂载小型化的“狂飙一号”氢弹。 然而,这种“战机+氢弹”的组合从未经过实战检验。 并且投掷方式也是一种难题。 而执行这项史无前例任务的,最终落在了时年42岁杨国祥的肩上。 这位从云南彝寨走出的雄鹰,19岁参军,是中国第一批飞行员。 在朝鲜战场,他曾经历过生死考验,更是强五战机的首席试飞员,对这款战机的性能了如指掌。 所以,他来担任这个任务,再合适不过了。 为了可以成功完成这个投掷的过程,他已经在戈壁苦练了180多个昼夜,将投弹误差缩小到惊人的30米内。 虽然,第一次投弹失败,但杨国祥没有慌了神。 他迅速向塔台报告:“雪鹰报告,第一次投弹失败。” 随即,他震惊的调转方向之后将战机重新定位。 油量表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下降数字。 他再次瞄准靶心,第二次按下投掷按钮! 机舱内,只有警报器的声音,他紧张的出了一身汗,但是那颗氢弹却依然冷纹丝不动! 塔台的气氛瞬间凝固,杨国祥没有等待指令,他开始了第三次俯冲。 战机扑向目标,然而,回应他的,依旧是警报红光和纹丝不动的弹体。 三次投弹,三次失败! 燃油也即将告罄,战机在寒风中摇摇欲坠。 塔台迅速传来应急预案,方案一,跳伞保命。 但是代价是战机将在无人区坠毁并引发大火,珍贵的氢弹和战机数据将灰飞烟灭。 方案二,飞往沙漠深处弃机。 代价同样是损失无法估量的国家财产和关键数据。 方案三,带着这颗已经解除保险、随时可能因剧烈颠簸而爆炸的氢弹,强行着陆! 地勤人员清楚记得氢弹引信的结构,任何一次超过阈值的震动,都可能将整个机场化为火海。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跑道上的车辆开始紧急撤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通讯频道里,随即传来杨国祥的声音:“我选三号方案。”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名军人对国家使命最朴素的担当。 他知道这架改装战机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知道这颗氢弹对中国战略安全意味着什么。 所以,他知道自己在这种时候不能轻易选择放弃! 强五战机开始盘旋下降,那颗要命的氢弹,因前三次投弹的震动,半边卡在弹舱,半边已危险地悬垂在舱外。 机场上,几十双眼睛死死盯着跑道。 战机对准跑道,起落架缓缓放下。 就在机轮轻触跑道的瞬间,机翼猛然下沉! 悬垂的弹体几乎擦到地面,起落架的液压杆在机身与氢弹叠加的重压下,发出呻吟。 而杨国祥紧握操纵杆,用尽毕生所学,以近乎完美的微操对抗着重力与乱流。 战机在跑道上剧烈颠簸着滑行,三百多米后,终于惊险地停了下来! 事后的事故排查,发现是投弹电路意外短路,导致电磁开关失效,弹钩无法释放。 七天后,当故障排除,杨国祥再次驾驶强五战机。 这一次,“狂飙一号”氢弹精准命中靶心。 庆功宴上,领导赞誉他是“空中神射手”。 2022年,93岁的杨国祥在昆明安详离世。 追悼会上,一副挽联无声诉说着他传奇的一生:“铁翼曾负千钧鼎,丹心长照九重天。” 那惊心动魄的带弹着陆,不仅挽救了几十亿的国家财产,更在关键时刻,托起了共和国核威慑力量的脊梁。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杨国祥)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
万物聊综合
2025-08-12 15:18: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