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号,根据美国白宫刚刚公布的消息,在截止日前的最后一天,特朗普已经签署了行政命令,将对中方暂缓征收关税的时间再度往后延了90天。中方也同步发表了《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这也意味着中、美双方在瑞典斯德格尔摩的谈判结果已经最终落地。那么特朗普为什么要熬到最后一天才最终签字呢? 表面上看,特朗普的拖延似乎带着他标志性的“交易艺术”色彩——通过制造不确定性来施压对手。 就在签字前一天,面对记者追问时他还故作神秘地抛出“我们拭目以待”六个字,仿佛随时可能翻盘。 这种极限施压手段在2018年贸易战中屡见不鲜:把对手逼到墙角,利用时间压力榨取更多让步。 但这一次,中国显然没被牵着鼻子走。商务部早早就宣称已做好展期准备,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于11日记者会上亦从容强调:“希望美方依据两国元首通话共识谋求积极成果。” 中方的从容,很大程度上源于手中握有的筹码。比如在稀土出口问题上,中方虽然首次在联合声明中明确承诺“暂停或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但很聪明地只放开了民用稀土管控,对涉及军事和高科技的关键稀土元素仍握紧闸门。 这种“半开放”策略既缓和矛盾,又守住技术优势,让特朗普的“拖字诀”难有实质收获。 真正令特朗普如坐针毡的,或许当属美国国内的政治钟摆。几个摇摆州的经济压力像定时闹钟一样提醒着他选举的现实。 比如密歇根这样的汽车产业重镇,福特、通用等车企二季度利润暴跌,州政府已三次向白宫喊话要求调整关税保就业。 农业州的怨气也不小,大豆滞销让农民收入锐减,虽然特朗普在推特上高调要求中国“将大豆进口提高四倍”试图安抚,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市场早已不再依赖美国。巴西大豆在中国进口份额中已达70%,而美国的份额却从40%急剧暴跌至21%。 更棘手的是,美国国债此时恰巧突破37万亿美元大关,若中国真被逼急了抛售美债,金融市场必然地震。这些国内压力像一道道绳索,最终把看似强硬的特朗普拉回签字桌前。 地缘政治的棋局也在牵动关税决策。美财长贝森特于斯德哥尔摩会谈期间大放厥词,发出威胁:若中国持续购入俄罗斯石油,美方将征收100%的“二级关税”。 这种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操作,暴露了美国想借关税杠杆撬动中俄能源合作的意图。但中方回应得很干脆:能源合作是国家利益的自主选择,不受胁迫。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多线作战——与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贸易谈判正如火如荼,贝森特甚至坦言“大部分谈判将在10月前完成”。 这种情况下,美国急需先稳住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才能腾出手收拾其他“战场”。关税延期本质上成了美国的“缓兵之计”,用90天时间换取全球贸易战的排兵布阵空间。 所以你看,这最后一刻的签字笔迹,哪里只是特朗普的心血来潮?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国内政治压力、多边博弈策略、经济相互依存等多重光谱。 而中国在这场较量中始终把握着自己的节奏:既坚持“平等互惠”的谈判底线,又用灵活务实的策略为对话留出空间。 素材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官方账号 2025-08-12 09:15
特朗普又对中方狮子大开口提新要求。当地时间8月10日深夜,特朗普在其社
【51评论】【65点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出口产品只收人民币结算,国家之间贸易,本来就应该以贸易顺差国货币结算,这是基本价值规律常识,如果决心实行了,即可完胜一切争端,迅速结束美元霸权,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