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阿拉斯加的,免费派船送他们回远东,最终有人选择留在阿拉斯加,有人选择回远东。 1867年,沙皇俄国与美国在克里姆林宫签署协议,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打包出售”,这笔交易被后世称为“史上最亏本买卖”——美国用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如今占其国土五分之一、资源富可敌国的战略要地。 沙俄为何急着卖掉阿拉斯加?说白了,是“穷疯了”,克里米亚战争让俄国国库亏空8亿卢布,相当于当时4年财政收入,阿拉斯加的毛皮贸易因过度捕猎濒临崩溃,俄美公司每年亏损25万卢布。 更关键的是,英国控制的加拿大虎视眈眈,沙皇担心这块“飞地”会被英国顺手牵羊,于是,亚历山大二世一拍桌子:“卖!” 美国则乐得接盘,国务卿西华德力排众议,哪怕被嘲讽“苏厄德的冰箱”,也要促成这笔交易,他看中的不仅是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美国向太平洋扩张的跳板。 事实证明,这波“抄底”堪称投资界神话,后来发现的金矿、石油让美国赚得盆满钵满,二战时阿拉斯加更成为太平洋战区的战略枢纽。 交易达成后,俄美两国给了当地俄族人一个“人性化选项”:想走的,免费派船送回远东;想留的,美国承诺保障其权益,于是这群在阿拉斯加生活了近百年的俄国人,迎来了人生最艰难的抉择。 选择回归远东的俄族人:他们大多是殖民初期来此的毛皮商人、猎人和东正教传教士,对他们而言,远东是“老家”,尽管那里同样寒冷,但至少有熟悉的语言、文化和亲朋好友。 然而回程并非坦途,海上风浪、疾病和饥饿让不少人倒在途中,更讽刺的是,他们回到远东后发现,这里的生活并不比阿拉斯加好多少:沙俄统治下的西伯利亚同样贫困,资源被少数贵族垄断,普通人连温饱都成问题。 选择留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他们大多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也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有人继续经营毛皮生意,有人转行捕鱼、采矿,东正教教堂、俄式木屋和洋葱头穹顶的建筑,至今仍是阿拉斯加的文化符号。 更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美国的“淘金热”和石油繁荣,1896年育空地区发现黄金后,阿拉斯加从“冰窖”变成“聚宝盆”,俄族人开的杂货店、酒馆生意火爆。 20世纪70年代,普拉德霍湾油田的开发更让当地人均收入飙升至全美前列,如今,阿拉斯加的俄族后裔虽人数不多,但普遍生活富足,成了“人生赢家”。 那些选择回归远东的俄族人,或许出于对故土的眷恋,但最终被困在沙俄的落后体制中;而留在阿拉斯加的人,则凭借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对机遇的把握,实现了阶层跃升。 从国家层面看,沙俄的短视与美国的远见形成鲜明对比,沙皇只看到阿拉斯加的“鸡肋”属性,却忽略了其战略价值;美国则用720万美元买下了一张通往北极、掌控太平洋的“入场券”。 如今阿拉斯加不仅是美国的“能源宝库”,更是其在北极博弈中的关键棋子,俄罗斯每次看到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导弹、开采石油,恐怕都会后悔得直拍大腿。 沙俄的“甩卖”和美国的“抄底”,本质上是两种战略眼光的碰撞,对个人而言,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时代,但可以在关键时刻跳出舒适区,勇敢拥抱变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回归故土”就是错误,故土难离是人之常情,但关键是要看清时代的趋势,避免被旧环境拖垮,毕竟历史从不怜悯守旧者,只奖励敢为人先的“冒险家”。
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
掘密探索
2025-08-12 14:46: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