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政府人员却找上门,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14年,现在正邀请你去北京呢! 1972年,那时候他还是个在北京当兵的小伙子,机灵、靠谱,被选去当警卫班长。他接到的任务,说起来有点特殊,是“监护”一位大人物——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身陷囹圄的开国上将张爱萍。 说是“监护”,但赵保群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从小听着张爱萍将军的英雄事迹长大,打心眼儿里敬佩。所以,他的“监护”,实际上是“保护”。 那段日子很难,但赵保群这个年轻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一个士兵对将军的敬意。他看将军头发长了,又不想让外面的理发师乱来,就自己悄悄学着理发,亲自给将军打理;他知道将军腿上有旧伤,一到阴雨天就疼,只要轮到他值班,他雷打不动地给将军用热水敷腿、按摩;将军吃不下饭,他就想方设法去沟通,给将军换换口味。 后来将军的处境有所好转,能看书了,赵保群就成了他的“图书管理员”,跑前跑后地借书送书。 1975年,赵保群退伍了,他跟将军告别,回到了江苏老家,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后来又在镇上的工商所找了份工作。人海茫茫,一个是大人物,一个是小兵,这条线,似乎就这么断了。 可他不知道,张爱萍将军一天都没忘记他。 1977年,张爱萍将军全面复出,重新回到了重要领导岗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个曾经在寒冬里温暖过他的“赵班长”。可线索呢?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个模糊的记忆——赵保群说话,带着苏北口音。 就凭这点线索,将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寻找。他托付了无数人,从江苏省军区到地方政府,一层层地往下找。你想想,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找一个人,跟大海捞针没什么区别。 时间一晃就是14年。直到1987年,终于,消息传到了江苏海安县角斜镇五坊村。 当赵保群还在午睡时,乡政府的车开到了家门口。他睡眼惺忪地被叫醒,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赵保群,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你!” 赵保群当时就懵了。他做梦也想不到,14年过去了,日理万机的国防部长,还记着他这个退伍小兵。 到了北京,张爱萍将军见到他的第一句话,不是官腔,没有客套,而是一句滚烫的:“赵班长,我找你找得好苦啊!我终于兑现诺言了!” 将军紧紧拉着他的手,眼眶都红了。那一刻,没有上下级,只有一对在患难中结下深厚情谊的战友。 将军留他在北京住了大半个月,送他新衣服,给他零花钱,无微不至。赵保群临走时,将军又写下一副字送他:“破世俗一尘不染,立高洁两袖清风”。 这既是赞扬,也是一种深沉的期许。 回头看张爱萍将军和赵保群的故事,能品出其中的分量。张爱萍将军的“报恩”,不是退休后的“情怀消费”,而是在他身居高位、最繁忙的时候,一份长达14年的执着惦念。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品格。 和国防部长攀上了关系,这是多大的“资源”?放现在,不知道多少人得琢磨着怎么利用这层关系给自家孩子安排工作,给自己谋点福利。 可赵保群呢?他把将军送的钱和物,转头就以将军的名义,捐给了镇上的角斜小学。他没有因为这段奇遇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还是那个朴实的工商所干部,过着自己平凡的日子。将军给他的那句“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他用行动做到了。 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根”上的力量。赵保群的老家海安角斜,那地方不简单。这里是全国闻名的“角斜红旗民兵团”的诞生地。赵保群的父亲,就是第一批抗日自卫队的民兵,也是一名老党员。可以说,赵保群的善良和正直,不是偶然的,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是那片土地赋予他的精神底色。 在今天的海安市滨海新区,赵保群的故事已经成了一张名片。他本人后来也成了当地“五老”宣讲团的一员,亲自给孩子们讲述他和张爱萍将军的故事。 他们有一所“少年军校”,就是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校名的,几十年来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优秀兵员。当地形成了一种“万双大手托朝阳”的氛围,关心下一代成长,据说已经创造了20多年未成年人零犯罪的记录。 一个好故事,一种好精神,是真的可以影响一方水土,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活生生地体现在了那个地方的风气和人的面貌上。
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政府人员却找上门,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
原上花绽放
2025-08-11 23:20: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