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泪目了!”8月6日,湖南怀化,93岁弟弟携一家人回老家看望98岁的哥哥,临走时,哥哥紧紧握着弟弟手不肯放开,声声嘱咐弟弟保重身体,一句话感动众人! (信源:香城都市报——93岁的弟弟跨越800公里,探望98岁的哥哥,兄弟离别时依依不舍 老泪纵横) 车门即将关上。车外,98岁的哥哥用尽全身力气扒着车窗,布满皱纹的手死死抓着那扇薄薄的玻璃,不肯松开。他的眼里全是泪水,但是也并没有挽留,而是不停的说着保重。 车内,93岁的弟弟早已老泪纵横。巨大的悲伤堵住了喉咙,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用力点头回应。一旁的儿女们,再怎么坚强,此刻也纷纷别过头去,悄悄擦着眼角。就在这时,哥哥用尽最后的力气,朝着车里喊出了一句听起来几乎不可能的约定: “等我100岁,你们再来啊……” 这句用生命倒计时的承诺,背后是兄弟俩横跨大半个世纪的人生。 而这一切,源于一场和时间的赛跑。这份奔赴,也来自93岁的弟弟对自己身体最清醒的认知。近些年,他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步子也越来越沉。 深夜里,他常常独自对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出神,上面是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站在老家的槐树下,笑得青涩又灿烂。他终于忍不住,向儿女们说出了心底的恐惧:“再不去看看你大伯,怕是没机会了。” 四个孝顺的子女没半点犹豫,立刻收拾行李,陪着父亲踏上了这趟跨越800公里的探亲路。而这800公里的路程,也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这个老人殷切的思念。而这莫长时间的路程,儿女都尽量让父亲坐的舒服些。 后备箱里也塞满了他们精心准备的礼物,考虑到大伯年事已高,牙口不好,特意挑了些软糯的糕点和香甜的蜂蜜。每一份心意,都藏着晚辈最实在的体贴。 当他们推开怀化老家那扇熟悉的院门时,98岁的哥哥正拄着拐杖,在门槛边翘首以盼。弟弟的身影一出现,他那双原本浑浊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两个加起来快两百岁的老人,隔着几十年的光阴对望着,一句话还没说,眼眶就先红了。他们紧紧抱在一起,单薄的肩膀抖得像秋风里最后两片不愿分离的叶子。 哥哥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一个红包,执拗地塞到弟弟手里,掌心的老茧磨着弟弟的手背,嘴里说着让买点好吃的,而这一刻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哥哥这个角色,他当了一辈子。弟弟则紧紧攥着这份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的关爱,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滚烫的泪水砸在红包上,晕开了一小片湿痕。 这短暂的相聚,对应的正是一辈子的分离。故事的开头并不特殊,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弟弟为了求学远走他乡,之后便在外地扎根、成家立业。 从此,千里之隔成了兄弟俩生活的常态。在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每一次联系都显得无比珍贵。电话里的声音总像是隔着一层纱,听不真切;而薄薄的信纸,又怎么能写得尽心里沉甸甸的牵挂? 就这样,从青丝熬到了白发。一个驼背日渐严重,另一个耳朵也渐渐背了,说话要凑到嘴边大声喊才能听清。身体的衰老无法阻挡,可那份对彼此的惦念,反倒在岁月的发酵下,变得比年轻时“更稠”了。 最终,这份被时间浓缩的情感,连同那句“等我100岁你们再来”的约定,在网上激起了巨大的回响。无数人被这份纯粹的手足情打动,有评论说:“这哪是送别,这是把心揪着分两半。”很多人因此想起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反思平日的疏于联系,下决心要多聚聚。 更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这个交通便利的时代,许多人却可以一年到头不回一趟老家,他们又怎能体会,这种跨越千里的奔赴有多珍贵? 说到底,这句百岁的约定,早已不是一句简单的挽留。它更像一种向死而生的期盼,一份用生命作抵押的祝福,也为这场沉痛的别离,增添了一抹温暖而悲壮的亮色。 这场跨越800公里的探望,最终定格在车窗内外的泪眼和那个百岁的约定里。它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在不可逆转的时间面前,血脉亲情能迸发出何等坚韧的光芒。 只是,在我们这个高铁飞机早已把世界缩得很小的时代,究竟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奔向亲人的脚步呢?
[中国赞]“泪目了!”8月6日,湖南怀化,93岁弟弟携一家人回老家看望98岁的哥
韫晓生
2025-08-11 19:16:50
0
阅读: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