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瞒了一年的消息,被日媒突然曝光,石破茂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日本共同社突然捅破一层窗户纸,2024年7月中国海军对闯入领海的日本“凉月”号驱逐舰实施两次炮击警告,细节被日方刻意隐瞒一年后曝光。 “凉月号”事件突然被日本媒体集体曝光,这艘日本驱逐舰去年闯入中国浙江领海时,遭到解放军舰炮两次警告射击的内幕细节,在中方保持沉默一年后,如今被日方主动揭开。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一爆炸性新闻的披露时间点,恰好卡在日本政坛地震与中方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敏感节点。 2024年7月4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凉月号”驱逐舰未经通报进入中国领海12海里范围。根据日本共同社披露,中国海军先后进行7次无线电警告无效后,在日舰侵入领海前后实施两次舰炮实弹警告射击,炮弹落点激起的水柱距离舰体仅数百米。 尽管日方事后以“电子海图故障”为由辩解,但该舰舰长仍被撤职,218名自卫队员受到内部问责。 事件隐瞒一年后突然曝光的背后,隐藏着三重深层逻辑。首先,日本政坛正经历石破茂政权崩塌的动荡期,右翼势力急需通过炒作“中国威胁”转移国内矛盾。 其次,日本防卫省至今未公布完整调查报告,所谓“技术失误”的说法连本国军事论坛都质疑——现代驱逐舰的导航系统不可能忽略领海边界警报。更重要的是,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方选择此时释放消息,明显带有对冲历史反思压力的意图。 从军事角度看,中国海军的处置堪称教科书式范例。在钱塘江口实弹演习禁航区内,解放军既没有过度升级冲突,又通过精准的警告射击清晰划出红线。 这种克制而坚决的反应,与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中美舰队的对峙风格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近年频繁与美军在东海联合演练,但“凉月号”事件中美舰并未现身,暴露出美国对盟友的安全承诺存在弹性空间。 国际法层面,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5条行使自卫权完全合法。相比俄乌战场上直接击沉闯入舰艇的做法,中方的警告性射击既捍卫主权又留有余地。 日本共同社在报道中刻意强调“中国罕见开火”,却回避其军舰违法闯入的前提,这与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受害者叙事”策略如出一辙。 事件曝光后,日本网络出现两极分化。部分右翼网民叫嚣“应该反击”,更多民众则质疑政府隐瞒真相。 这种撕裂反映出日本社会对华认知的困境:一方面依赖中国市场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受“中国威胁论”长期熏陶。相较之下,中国民众通过社交媒体获知消息后,普遍认为军方处置得当,这种淡定背后是大国实力带来的底气。 从更广维度观察,此事折射出东亚安全格局的深刻变化。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强化日美韩军事同盟的同时,其盟友体系内部的风险管控机制正在失效。 日本敢于单方面试探中国红线,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印太战略的失控风险。而中国通过这次事件再次证明,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既有划定红线的决心,也有控制事态升级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至今未主动公布炮击细节,这种战略定力恰恰彰显成熟大国的外交智慧。在台海、南海局势复杂的当下,避免给域外势力提供炒作素材尤为重要。 相比之下,日本媒体集中爆料后,其防卫省反而陷入被动解释的窘境,这种反差印证了中国古人“后发制人”的哲学。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凉月号”事件犹如一面多棱镜。它既照见日本某些势力对历史教训的淡忘,也映衬出中国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的坚定意志。 当日本右翼试图用“技术失误”轻描淡写带过领海侵犯时,东亚各国人民记忆中的战争创伤仍在隐隐作痛——这种历史认知的错位,或许才是地区安全真正的隐患所在。
这么大的事,日本硬是捂了一年。据日媒共同社8月10日消息,去年7月,日本“凉月
【1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