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

史面的楚歌 2025-08-10 07:19:35

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发现遗体下身有一个神秘的肉块,旁边还缠绕着三条素色的罗带。  信息来源:北方网——江西九江发现古代女尸 肉身未朽肤色如初(组图) 1988年9月,江西德安农民挖地基时,锄头突然撞上青石板。 掀开石板,底下露出个黑黝黝的洞口。考古队赶来后,发现这是座南宋古墓。 当棺盖被撬开时,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棺内躺着位面容安详的女子,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能轻微活动,仿佛只是沉睡。 墓志铭记载,这是35岁的周氏夫人,南宋德安望族吴畴之妻。 考古队员仔细清理时,发现了揪心的细节。周氏身下垫着十四层丝绵褥子,全被暗红血渍浸透,连棺木底板都染成深色。 更令人心惊的是,褥子下有个拳头大小的脱垂子宫。结合她变形的骨盆,专家推断周氏死于难产大出血。这位贵族夫人生产时遭遇子宫脱垂,最终失血而亡。 她贴身系着三条素罗带,这种南宋顶级丝料薄如蝉翼,专供贵族女性经期使用。带子上沾着深褐血迹,与褥子上的血印连成一片。 右手紧攥的几根桃枝上,缠着丝线裹成的小粽子,早已干枯发脆。桃枝在宋代用于驱邪,粽子象征团圆,这些是她为未出世孩子准备的祈福物。 墓志铭残片透露,周氏已是第三次生产。前两次她顺利生下两个儿子,这次想再添个孩子。 生产当日,吴家请来城里最好的接生婆,备足人参汤和止血药。但当胎位不正引发大出血时,这些准备都无济于事。 接生婆用热毛巾敷,用手按压,血却越涌越多。参汤喂到嘴边,周氏已无力吞咽。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听见门外大儿子哭喊“娘亲”,想抬手却使不上力。 指尖触到枕边的桃枝粽子,便死死攥住,仿佛抓住最后的希望。 当桃枝刺破掌心时,她的心跳停止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母亲,未出世的孩子也未能见到天日。 宋代产妇死亡率高达7%,意味着每百名产妇就有七人丧命。 即便贵族如周氏,生产时也无异于闯鬼门关。当时没有剖宫产技术,遇胎位不正或骨盆狭窄,母子难保。 止血全靠草木灰按压,感染无药可治。接生婆遇到难产,有时甚至动用钩钳,造成更大创伤。 周氏棺内发现高浓度水银。南宋贵族流行服用水银“仙丹”求长生,却不知汞毒伤身。这些沉积在她体内的水银,可能削弱了凝血功能,让产后出血更加致命。 为保存妻子遗容,丈夫吴畴在棺内填满灯心草吸潮,棺外刷五层厚漆密封,却不知这些精心安排,反让水银毒素在棺内循环。 棺中随葬的329件丝绸衣物,无声诉说着阶级鸿沟。周氏的衣裳包括:贴身穿的素罗抹胸,外罩的湖蓝缠枝纹宽袖袍,方便如厕的开裆绸裤。 这些衣物用料考究,绣工精细,件件价值不菲。 而同时代的农村妇女,可能一辈子没摸过丝绸。她们经期用粗麻布甚至草纸,常磨破大腿;分娩时躺在稻草堆,接生婆用锈剪刀断脐带。 南宋文献记载,农妇产后三日就下地插秧,落下终身病根者不计其数。 当周氏的素罗带在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玻璃反射出参观者的身影——推婴儿车的年轻母亲,捧着孕检报告的女子,穿校服的中学生。 她们不会知道,眼前这条沾血丝带,连系着怎样惊心动魄的生命故事。 从南宋7%的产妇死亡率,到如今中国0.07%的世界领先水平;从接生婆的草木灰,到无影灯下的剖宫产; 从贵族独享的素罗,到全民普及的灭菌卫生品这条路走了八百年。 周氏攥紧的桃枝粽子,终究在历史长河中绽出新芽。 当现代产妇抱着新生儿微笑时,当农村孕妇免费领取产检手册时,那些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周氏们,她们的未圆之梦,正由新时代的女性温柔接续。生命权的平等,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0 阅读:620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