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8-09 16:48:24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熠熠生辉的龙袍还未等欣赏,立马暗淡下去逐渐变黑,周围的文物也灰飞烟灭,眼前一幕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存在多年的文物为何在刹那间消失殆尽。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生,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十岁登基,前期靠张居正辅政,推行改革,国家经济一度繁荣,边疆也稳固。他亲政后,打了三大战役,平定叛乱,维护疆土。但后期懒政,三十年不上朝,沉迷享乐,导致朝廷混乱,财政亏空,明朝从此走下坡路。他爱奢华,定陵建得特别大,花了八百万两银子,用上等材料,里面堆满陪葬品。1620年他死后,才真正用上这座陵。 郭沫若,1892年生在四川,早年去日本学医,顺便钻研文学和历史。回国后,写诗集《女神》,办创造社,推动新文学。三十年代,他用新方法研究古代社会,写了不少史学书。抗战时,当官组织文化宣传,写剧本鼓舞大家。新中国后,他管文化教育,建科学院,推动考古和文物工作,包括古文字研究。 吴晗,1909年生在浙江,从小爱看史书,尤其明史。三十年代上清华大学,师从胡适,毕业后教书,写《朱元璋传》,分析明初政治。抗战期间,在西南教历史,继续明史研究,写文章考证权力变化。五十年代,当北京市副市长,管文化,组织明十三陵调查,推动遗迹保护和历史研究。 1955年,吴晗写报告建议挖长陵,郭沫若等人签名支持,国务院同意。但长陵太难挖,入口找不到,专家改挖定陵。1956年5月,队伍进驻昌平,挖探沟找到入口。通道长而陡,挖了很久才到地宫门。1957年春,开门后,气味难闻,里面分三殿,中殿有三口棺,万历在中间,两皇后在旁。 棺材用金丝楠木,漆红漆,雕龙凤。开皇帝棺时,龙袍黄灿灿,绣云龙和珠宝。但空气一进,颜色马上暗下来,丝线氧化变黑,碎成粉末。周边丝织品也脆了,一碰就碎,颜色全没了。皇后棺类似,四顶凤冠珠光宝气,转眼黯淡,绸缎掉落,宝石层剥离。棺木裂开,漆脱落。技术不成熟,没法及时保护,很多东西就这样毁了。 发掘中,出土三千多件文物,金冠凤冠特别精美,现代工艺都难仿。丝绸类损毁严重,金属器也腐蚀加重。整个过程暴露了经验不足的问题,导致大量损失。 发掘完,专家整理文物,1958年在北京展览,吸引很多人看那些精美工艺。国家从中学到教训,规定不再挖帝王陵,改用非破坏方法保护遗产。定陵建博物馆,1959年开放,游客能看地宫结构和部分展品。政策影响大,其他陵墓如秦始皇陵保持完整,等技术更好再动。 郭沫若继续管科学院,组织古籍和考古,到1978年在北京去世。吴晗专注明史书和文化管理,写了不少论著,1969年在北京去世。定陵虽损失大,但出土东西丰富了明代研究,成了保护教训。 这次挖定陵,本想研究历史,结果毁了不少宝贝。技术落后是主因,空气氧化让丝绸瞬间变质。国家后来聪明了,不再乱挖,保存了更多地下财富。历史研究得靠实物,但保护更重要,避免重复错误。

0 阅读:29
阳光少年万德努

阳光少年万德努

阳光少年万德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