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谁最狠?张良其实被低估了,很多人都觉得陈平毒辣,如果你真看懂了历史,才能明白,张良才是真正的狠人。 谋圣”张良。提起他,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个仙风道骨、体弱多病、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但真要翻开史书细品,你会发现,他是个狠人,而且是心狠手辣、手腕通天的那种。 当刘邦还在咸阳街头看着秦始皇的车驾,羡慕地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更是放出豪言“彼可取而代也”的时候,张良在干嘛?他可不是光动嘴皮子!人家已经付诸行动了! 张良散尽家财,招募到了一群勇士,精心策划了一场算计秦始皇的行动——博浪沙狙击!虽然因为秦始皇狡兔三窟(坐的车多),砸错了车,没能成功,但这胆魄,这执行力,直接把刘邦项羽的口嗨甩开几条街。 荆轲刺秦名垂青史,但张良这次策划周密的刺杀行动,其胆识和行动力,丝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说他更有资格进《刺客列传》,一点不为过。 更牛的是,张良失败后,秦始皇震怒,下令大搜捕,誓要揪出幕后黑手。结果呢?张良愣是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为啥抓不到他?根子就在他那深不可测的人脉背景上。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世代为韩国宰辅,在六国贵族圈子里根基深厚,关系盘根错节。这些昔日王公贵族的残余势力,成了他最好的庇护。他不仅自己成功脱身,还顺手救下了后来在鸿门宴上帮了大忙的项伯。 这一救,看似偶然,实则深远,直接改写了历史的走向。可以想象,像张良这样手眼通天的人物,在逃亡过程中,恐怕还庇护、收拢了不少六国的亡命之徒。这些人感念他的救命之恩,很可能就成了他日后暗中布局的死士。 所以,别被后世那些文人描绘的“如妇人好女”的柔弱形象骗了,张良本质上,是掌控着庞大地下力量、在江湖上呼风唤雨的“大哥”式人物。张良的“谋圣”之名,不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他的计策,往往透着一股子狠劲,为了胜利,道德底线可以灵活调整,甚至直接忽略。 刘邦大军逼近咸阳,秦王子婴派兵据守峣关。守将是个有点动摇的人。张良分析形势后,对刘邦说:这支部队是秦王子婴最后的精锐了,硬拼我们损失会很大。不过他们的主将看起来意志不太坚定,不如我们去劝降试试? 刘邦觉得有道理。对方主将果然同意谈判投降。刘邦挺高兴,准备接受投降。这时张良话锋一转:不行!虽然主将想投降,但他手下的秦兵未必心服,还可能想抵抗。不如我们趁他们放松警惕,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袭击,一举击溃他们! 刘邦依计行事,结果大获全胜。这一仗,刘邦赢得漂亮:既彻底消灭了秦朝最后的有生力量,自己又几乎没付出什么伤亡代价。这计策的精髓就在于利用了对方的信任和松懈,狠辣而高效。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打得筋疲力尽,双方都觉得再打下去不是办法,于是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西边归刘邦(汉),东边归项羽(楚),井水不犯河水。 项羽这人比较讲信义,很痛快地把扣为人质的刘邦老爹刘太公和老婆吕雉给放了。刘邦也觉得挺满意,准备遵守约定,撤兵回关中当他的汉王。 这时候,张良站出来了,他建议:大王,项羽现在罢兵东归,正是他最虚弱、防备最松懈的时候!我们撕毁和约,立刻追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一举灭了他!刘邦听了,虽然可能有点犹豫,但最终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结果就是,本来还能支撑一段时间的项羽,在刘邦的突然猛攻下,兵败如山倒,短短三个月后就在乌江边自刎身亡。 张良这一计,背信弃义,但效果拔群,直接奠定了汉家天下。他所谓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内核往往就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不讲道义的狠辣手段。 张良令人叹服的地方,还不只是他的谋略狠辣,更在于他那登峰造极的智慧和在权力旋涡中保全自身的本领。楚汉相争,尸横遍野;汉初建国,功臣凋零。多少豪杰枭雄,都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韩信被诬谋反,惨死长乐宫钟室;彭越被剁成肉酱;就连老实巴交的丞相萧何,也曾被刘邦猜忌,下过大狱。唯独张良,出过无数“毒计”的谋士,却能安然度过刘邦的晚年,甚至在吕后掌权的腥风血雨中,依然得以善终。 他是怎么做到的?朱熹曾有过精辟的点评,大意是说:张良这个人,今天说了谎话,明天照样面不改色,因为他深谙黄老道家“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精髓。他一生都在危险的荆棘林中穿行,无数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却总能找到缝隙,安然无恙。 张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后,他表现低调,主动求退,声称要追随仙人赤松子去云游(“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他巧妙地利用“商山四皓”事件,获得吕后的感激和信任,为自己构筑了护身符。 张良笑到最后,靠的不仅仅是谋略,更是洞悉人性、把握时局、深谙进退之道的超绝头脑。这才是他配得上“谋圣”之名的真正原因。他就像一位在血雨腥风中漫步的舞者,总能精准地避开致命的刀锋,片叶不沾身。#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为什么项羽败给刘邦?项羽的格局决定了他必然失败。项羽进入咸阳时,手握400000
【5评论】【8点赞】